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去基层就业,以往会引发社会对于“大材小用”的讨论。近些年,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俯下身子扎根城镇乡野,汲取蓬勃生长的营养,“基层是青年学子实现理想、增强本领的沃土”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回眸过去20多年,我国先后实施多项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举措,“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不断完善成熟。当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有何新趋势?还存在哪些堵点?未来应如何引导、鼓励更多毕业生去基层就业?
主动奔赴,扎根基层岗位
2023年,田佳轩作为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做出这个选择,与她在北大读书期间获得的历练密不可分。
2021年,在北京大学学生基层治理研究会的图书分享活动上,从品读《乡土中国》,到探讨《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从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讲话,一群北大学生在分享与研讨中探索“基层是什么?”“去基层要做什么?”
当时的研究会会长田佳轩认为:“基层是组织直接联系群众的最基本部分,是县乡两级的广阔天地,也是我们要用热血和才华去开拓的广阔天地。”
北大毕业生去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田佳轩的见解是,“基层队伍的建设需要新鲜血液,基层社会的建设需要人才支持”,“只要人才能够发挥作用,那就是‘唯才是举’”。
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后备力量,补充高素质人才,是着眼干部队伍长远发展实施的一项战略举措。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薛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朱丽娇也是其中一员。
2022年,宁夏面向清华大学招录选调生,朱丽娇第一时间报了名,经组织推荐、考试、体检、考察合格后,被确定为宁夏2022年录用选调生。
“朝着‘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坐下能谋、起身能干’的目标迈进,为父老乡亲做一些事情,是我的人生理想。”当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原州区工作,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洪流。
尽管农村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朱丽娇却乐在其中,“看着‘百美村庄’项目勾勒的蓝图,沿清水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乡村文旅产业集群,打造乡村消费场景,正在变为实景,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有意义。”
自治区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思旭表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的火热实践,是引领就业观念最生动的教材。近年来,像朱丽娇、田佳轩一样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要我去’到‘我要去’,毕业生主动奔赴基层岗位,这是一个新趋势。”
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提升,与国家、地方一系列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除继续开展“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之外,还大力拓展“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岗位。在政策保障方面,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中央部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国家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此外,在招聘流程优化方面,相关部门也加大力度,统筹协调政府招录进程,使选调生、公务员、事业编等考录进度和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就业节奏尽可能同步。各地各高校也积极出台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大学生顺利赴基层就业。
打通堵点,激活“一池春水”
学生有热情,国家有政策,时代有需要。记者在一线调查中发现,引导大学生在基层扎根存在一些需要疏通的堵点。对那些愿意下基层的学生而言,面临着能否“待得住”“干得好”的现实考题。
2020年8月,从宁夏师范大学(原宁夏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的张雪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被分配到银川市西夏区基层服务青年的岗位,主要负责党建和共青团相关工作。
一年服务期满之后,她考入中宁县喊叫水乡九年制学校任教,担任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看着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和纯真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有意义。”张雪雁坦陈,教育是一份需要耐心的事业,尤其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坚守本心,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
喊叫水乡九年制学校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生活单调,但那里有充满求知欲的孩子们。作为班主任,在这个工作责任重大的岗位上,张雪雁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好伙伴、好朋友。在工作中她还善用“谈话法”,对于班级当中最调皮的一个小孩,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换位思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次模拟考试后,这名同学对她说:“老师,我这次有进步,我发现我也可以读好书。”“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意义吧!”那一刻的欣慰与成就感让张雪雁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选择。
回望从教之路,对张雪雁而言“本领恐慌”是她最深的感触。“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很难直接用得上,需要在实干中摸索。专业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所学的价值。”张雪雁总结道,实践千差万别,却是成才的必要过程。她建议建立大学生到基层实习实践制度,开展志愿服务、支教、顶岗实习等项目,提供更多去基层历练的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乡镇、街道、社区、农村的真实情况。这有助于在更多学生心中种下选调西部、扎根农林、投身乡村振兴的种子。
调研发现,仅靠一腔热血不足以确保学生在基层“留得住”,上好“基层第一课”尤为重要。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张治飞自主创业,成为一名家庭农场农场主,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张治飞回忆,毕业返回家乡,投身养殖业,遇到的第一块绊脚石是经验不足。他打算网购一批鸡苗,按照网络上的宣传,先付款后发货,通过转账的方式将钱转了过去。万万没有想到,钱付了,鸡苗却没见着,2万余元打了水漂。这给初来乍到的张治飞带来了不小挑战。“基层就业对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他汲取教训,选定营养价值高、享有“动物人参”美誉的珍珠鸡,进行规模化养殖,采取线下选购鸡苗。
每天早晨把鸡群从棚圈放出去,到山上觅食;中午鸡群在养殖场里听流行音乐,饮水、休息;下午再将鸡群赶到山上,太阳落山后,鸡群在养殖场饮水,听着轻音乐进入梦乡。
在附近村民看来,这样的养殖方法就是瞎折腾。张治飞的解释是:“听音乐不但让鸡群减少环境应激,还会让小鸡健康茁壮成长,等到出栏后,鸡肉的营养价值会更高。”
短短一年时间,张治飞的养殖场利润突破20万元。此后,他引进K9、良凤花和麻红快大型肉鸡苗近10万羽,创收34万元,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铜奖、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为全区职业院校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毕业生。
介绍创业经验时,张治飞说,对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工作时间和收入上的不确定性,要求大学生对自身性格、意志、能力、家庭支持和工作适应性等有全面的认知和评价,之后再去谨慎选择,不能盲目投身。“目前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培养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在基层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张治飞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实习实践课程,让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加顺畅。比如,可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现代乡村治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规划等培训,让他们有更足的底气、更强的信心投身基层事业。对于已经奔赴基层就业的学生,学校也要“扶上马”再“送一程”,持续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王思旭表示:“当克服了这些困难后,他们驶向‘星辰大海’动力澎湃,更有信心直面未来、不惧挑战。”
才适其职,尚需多向发力
鼓励并帮助大学生基层就业,高校如何发力?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坚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宁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副部长杨亚珺表示,专业并不等同于职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当前,高校正在积极构建系统化的理想信念培育体系,发挥课程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激励和协调作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拓宽人际交往,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同时,引导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鼓励他们在扎根基层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引导、鼓励更多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宁夏师范大学深入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依托“知行大讲堂”,邀请在新疆西藏、各类企业、参军入伍以及自主创业的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等活动18场次,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求职心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重点产业链和紧缺专业人才,在产、学、训、研、创、用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共同育人为本,构建校企双方长期可持续合作、互融发展的生态循环,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这些年,学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数量与范围,现已建成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7个产业学院、5个职教集团、7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先后与93家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运行、共同发展,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企课程、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同频共振,专业对接岗位,知识和技能互融。
如何帮助毕业生更好融入基层环境?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刘勇建议,继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从而让他们提前了解并适应基层工作的要求和挑战。
“毕业生是否积极就业、尽早就业,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为补充、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为实践载体的复合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和综合竞争力,避免求职路上的‘懵’‘慌’‘忧’‘怵’。”宁夏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磊说,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和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期间的管理、培训、考核与退出等机制,健全服务期满后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提拔机制,使他们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适其职,能留得住、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