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与强劲的现实动能,展现了社会发展的新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应当成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的主题之一。
新质生产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不仅依靠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而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经济实践的新生事物,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体推进的现代化,也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可见,新质生产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似两个不同的概念,实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进一步激发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
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通过经济及其溢出效应,全方位多维度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两个结合”在民族工作领域的体现。政治共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形成与发展根植于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的互动之中。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迅猛进步不仅催生了经济的空前繁荣,也为政治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的深度交织共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共信维度的坚固屏障。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物质依托、描绘了发展线路,对各族人民如石榴籽般紧密联结,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给予了动力支持。
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赋能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方法,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不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广平台和更多机遇,成为连接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桥梁。宁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稳得住、生态环境护得好、资源开发有效果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宁夏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和民族特色产业示范区,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重点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发展难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多维结合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纽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中华文化秉持着兼收并蓄、革故鼎新的精神内核,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需求高度相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基础与中国文化相映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离不开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二者契合于历史演进的连续性中。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体系,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沃土,激励着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各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这种文化繁荣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新质生产力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契机
新质生产力推动各种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交流合作的加强有助于增进各族群众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2023年,宁夏南部山区大山深处的西吉县“村BA”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场观赛,相关内容网上综合浏览量大幅攀升。“村超”的爆红,与自媒体平台、网络传播等新质生产力载体密切相关。“村BA”参与人员的多民族性、观赛的自发性、号召力的广泛性,就是最好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看台”。如果没有数字传媒、5G网络技术、自媒体编辑等新科技的加持,我们很难想象发生在大山深处的篮球友谊赛,会产生出如此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件事也使我们认识到,“新质生产力赋能+”并非都是高精端,也能接地气,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新质生产力,运用新质生产力。 (执笔:姜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