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剪刀作笔,书写时代变迁

本报见习记者 师 越

没有想到,剪刀也可以当作记录时代的笔杆子。

6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50岁的杨国权手握着剪刀,刀尖灵巧地在红纸上飞舞。

作为土生土长的红崖村村民,杨国权的剪刀握了40年,用一幅幅剪纸记录着时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不满10岁的杨国权见大姐用家里的老剪刀雕花,心里便埋下了一颗剪纸的种子。

“为了找固定红纸的卯,我用剪刀从胶底鞋上夹出铁针来用,把剪刀尖都掰弯了。小孩子害怕被家里人骂,便把剪刀埋在了地里。”痴迷剪纸的杨国权一有空就照着枕头上绣的花样悄悄剪纸,剪好了就给周围邻居送去。起初还傍着大姐的名字,得到村民们认可后,便开始正大光明地做起剪纸。三年级时,妈妈送给了他专有的第一把剪刀。

长大一些,杨国权去了县城打工。拿着工钱,他不舍得买衣服,却愿意花300元钱买一把剪刀。“剪刀就是我们手艺人的笔杆子,我要用它记录家乡的发展。”在杨国权的剪刀下,一幅幅农耕图和县城变迁场景跃然纸上,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011年,隆德县开始打造红崖村老巷子民俗旅游景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剪纸民俗,杨国权抓住机遇,在家里开起工作室。“刚开办工作室时,游客听不懂我说的方言,与人沟通全靠双手比画,特别吃力。为了让外地人也了解我的剪纸,我跟着广播练习普通话。”在工作室门口,挂着一只大喇叭,这便是杨国权学习普通话的老师。

“我小时候,红崖村十年九旱。牛羊满山遍野找草吃,一个夏天,山上的草就被啃光了。遇到下雨,山坡到处流淌着黄泥浆。退耕还林还草后,六盘山重新披上了绿色,鸟也从山头飞回到了村子。”手指一张一合间,杨国权用剪纸记录着宁夏南部山区的变化。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我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并愿意了解剪纸,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目前,隆德县红崖村老巷子不仅聚集了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手艺人,美术馆、秦腔剧团也在此深深扎下了根。

--> 2024-07-05 本报见习记者 师 越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6067.html 1 剪刀作笔,书写时代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