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说起特产就不得不提到“宁夏五宝”。红黄蓝白黑五色各代表一个宁夏特色产品。其中的“白”即“二毛皮”,取自宁夏滩羊:滩羊羔羊出生30天左右,宰杀后取皮,经过精细加工即为二毛皮。二毛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3日,记者来到青铜峡市祥云皮草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毛皮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基地,滩羊皮鞣制工艺非遗传承人马佳慧向记者介绍了二毛皮制作技艺。
“滩羊皮的鞣制工艺较为复杂,完全依靠手工操作,有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道工序。”对于这项非遗传承技艺,马佳慧如数家珍。据介绍,产自宁夏的滩羊毛光泽如玉,皮板薄如卡纸,质地坚韧,柔软丰匀。其毛穗纤维细长均匀,花色整齐,不粘连,呈现出特有的连续S弯,人称“九道弯”。
《宁夏农业地理》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宁夏黄河两岸即被屯垦,随着秦渠、汉渠的兴修,“地近荒漠”的宁夏变得“谷稼殷实,盐产富饶,牛马衔尾,牛羊塞道”;《宁夏府志》中也有“衣布褐,冬羊裘”的表述。
史料表明,滩羊的繁衍生息在宁夏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清朝乾隆年间,以滩羊皮制裘就已闻名遐迩。
“二毛皮以前十分珍贵,据说从宁夏运往其他地方时,要一张张卷在竹筒里,以防潮湿、虫咬等。但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在现在看来也会有些弊端,虽然保暖但比较粗糙。”马佳慧说。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滩羊皮鞣制工艺也在不断革新。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使得滩羊皮产品在质量和美观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除了剪裁等核心工序还需要人工操作外,其他的制作步骤已使用自动化生产线。针对生产毛皮的不同,该公司引进相应的设备机器200余台,让生产质量和效率都有了质的提升。
“如今二毛皮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远销海外,在挪威、瑞典、丹麦、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和中东地区,都有稳定的客户。”马佳慧自豪地说。
现代技艺的加入,让二毛皮制品一改往日品种单一、工艺粗糙的局面,如今时尚的服装、多样的家居用品等各色产品上都有二毛皮的身影。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曾经觉得二毛皮制作又累又赚不到钱的年轻人也纷纷投入二毛皮加工产业。
“有经验的老师傅一个月能赚7000多元,普通工人月收入3000多元。现在厂里年轻人不少,假期还有不少大学生来勤工俭学。”缝纫车间主任马东花说。
滩羊皮鞣制工艺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制,更有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诠释。二毛皮的完美“变身”充分说明,非遗的传承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活力的。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滩羊皮鞣制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广受欢迎,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