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一辈子 一件事

—— 宁夏家庭医生守护百姓健康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杨志挺 杨玉瑛 郭小立 文/图

高向福给村民做完检查后,建议其日常合理饮食。

豆宝强为患者看诊。

豆宝强为群众进行居家健康服务。

高向福随访患有慢性病的村民。

刘中柱在诊疗室为患者治疗。

编者按

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在宁夏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村入户、穿街越巷,默默守护千家万户的健康。他们,就是最早的赤脚医生、曾经的乡村医生、现在的家庭医生。他们,是老百姓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是治疗小病的专家,更是大健康理念的践行者。他们用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让老百姓有了“医”靠,享受到健康生活的美好。

医者仁心 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高大夫,你给我看看,最近老犯晕,怎么回事?”7月4日,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陈庄村卫生室冲进来一位行色匆匆的庄稼汉,焦急地询问家庭医生高向福。

“你这是血糖高了,血压也不正常,我给你把药调一下,按时吃药就好,不用担心。”高向福边检查边安慰。“高医生这娃娃心细又认真,跟他爷爷和父亲一样负责任。”听了高向福一番话后,56岁的患者马国林长舒一口气。在陈庄村,高家三代人用他们的医术和爱心,书写着平凡而又不凡的故事。

1960年,一位名叫高进林的年轻医生,怀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毅然决然地选择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高进林背着药箱,走遍乡间的每一个角落,为村民医治了无数小病痛。

“爷爷经常给我们讲,当时连村卫生室都没有,是在家里的小土屋里给村民看病开药。”高向福回忆,“爷爷作为第一代赤脚医生,药箱里装满各种药和简单的医疗器械。”

20世纪6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不说,老百姓因家境贫寒,无钱支付医药费,只能赊账。但高进林始终坚守治病救人初心,宁可自己吃亏也 不能让乡亲们无药可医。

随着时间推移,加之常年出诊奔波,高进林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就将责任传给卫校毕业的儿子高军。“我父亲接任后,乡村经济条件改善,村民参加医保,购买药品和看病相对变得容易,但村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高向福说。

高军的药箱,不仅是药品的集合,更是初心与使命的象征。每当打开药箱,村民们就会围拢过来,大家知道,高医生的到来意味着病痛的缓解和健康的守护。

在高向福的印象里,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严寒或是酷暑,只要听到有人生病,父亲总会第一时间赶到。一次,村里一名患有高血压的村民在凌晨突然发病,高军接到电话后提起药箱就赶到村民家中,开药输液,一直忙到清晨,等到患者病情稳定才回家。

“第二天,患者到我家道谢,说如果不是我父亲连夜治疗,可能都不在世了,是我父亲救了他的命。”在这样的感谢与对话中,“医者仁心”的种子在高向福幼小的心里扎根发芽,他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成为像爷爷和父亲一样的医生。

高向福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康复治疗专业毕业后,高向福没有选择大城市,而是回到家乡,接过爷爷和父亲的药箱,成为第三代家庭医生。

“2023年1月12日爷爷去世,一周后,父亲在出诊途中发生意外去世。”亲人接连去世,给高向福一家带来沉重打击,然而,村民求助治病的事却不能耽误。就这样,高向福将悲伤藏在心间,接过爷爷和父亲的药箱,当起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多好的人,就这样去世了。”70岁的村民何文山说起高向福的爷爷和父亲,惋惜不已。何文山的子女和孙子都在外面,家里就剩老两口,都患有高血压和腰腿疼病。“他父亲随时来看,现在高医生又经常来看,有医生在身边,心里也踏实。”何文山说。

高向福继承爷爷和父亲的事业,也继承了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陈庄村常住户505户2051人,其中,高血压患者133人、糖尿病患者33人、精神病患者12人。高向福与住户签约后,一年4次定期入户随访。同时,还要开展常规预防接种。

在从事家庭医生过程中,高向福也明白了爷爷、父亲选择做医生的原因,每当患者因自己一次出诊、一颗药、一次输液病情好转而露出笑脸时,自己总有一种满足感。“这也是我选择从事家庭医生的原因。”他说道。

高向福不仅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医术,更发扬了家庭医生的吃苦精神。他将远程医疗等现代技术融入工作,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家门口得到最好的治疗”成为他的誓言。

健康守护者 豆宝强的温情故事

“作为基层医务人员,能够看见自己接诊治疗的患者逐渐康复,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7月4日,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豆宝强,对居民进行居家健康服务时,说出了从医多年的心里话。

2005年,豆宝强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吴忠市,在吴忠康复专科医院跟师国家级名老中医陈卫川学习。7年下来,豆宝强不仅打下扎实的中医基础,还发现很多老年人多病共存、带病生活。

“当时,我就想能不能用自己所学,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豆宝强说。2015年,他如愿成为一名家庭医生。从此,从病房到患者家,两点一线的路,豆宝强整整走了9年。

签约家庭医生第二年,豆宝强接诊了一名33岁的男性患者,患者因脑出血导致左侧肢体偏瘫,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豆宝强为病人进行康复评估后,发现患者左侧肢体功能严重障碍,活动已经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最难的不是治疗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治疗。”面对患者不愿治疗、更不愿沟通的状况,豆宝强一次次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抵触情绪,让患者自愿接受康复治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个多月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后,患者能够自主从轮椅转移到床上。病情有了好转,病人的信心也随之增强。为了巩固康复效果,豆宝强和家属协商,每天去患者家里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最终患者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

2022年,胜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医养结合科,豆宝强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优势,将老年人健康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融合,为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以及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分区分类实施,建立家庭病床,每周定期入户健康服务。

“已完成家庭病床90张,撤床84张,在管6张。与社会承办的敬老院签订协议132份,共计服务1100人次。”豆宝强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和治疗心得。

多年家庭医生工作,让豆宝强探索出家庭病床服务和护理延伸服务等系列老年健康服务新模式,总结的家庭病床工作经验、康复评估、护理措施以及管理制度等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与生命同行 刘中柱的济世之心

“刘大夫帮助我重新站起来,生活品质恢复到以前。”7月5日,西吉县白崖乡白崖村村民王登元来到卫生院,找家庭医生刘中柱给妻子马富花开药。

77岁的马富花曾因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长期依赖轮椅生活。刘中柱随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进行中西医结合技术治疗。一段时间后,马富花借助拐杖重新站立行走,甚至恢复到日常饮食自理程度。

作为一名医生,用专业技能帮助患者重拾健康,无疑是对医生最大的肯定,这也让刘中柱更加坚定服务群众的决心。从事基层医疗事业16年,他服务的人口累计20万人次,年均接诊超过1万人次。

“上门有关怀,服务显温情”。挂在诊疗室的一面锦旗上所写的10个字,是刘中柱成为家庭医生的真实写照。

52岁的王金萍是刘中柱的常客,每次感冒发烧,她总是第一时间来到诊所。刘中柱不仅为她治疗,还耐心地教她如何预防。王金萍常说:“有了刘医生,我们一家都有了依靠。”

2022年6月,刘中柱到余套村随访,发现66岁的孤寡老人马桂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生活不能自理,他采用针灸技术现场治疗。随后经过多次治疗,马桂英的病情有了显著改善。

“看到患者因为我的帮助而康复,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刘中柱说。刘中柱小时候因为父母体弱多病,从而萌生了成为医生的想法。长大后,选择医学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道路。

精岐黄之术,存济世之心。在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过程中,善于学习的刘中柱总结出一套温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技术,除了为本地群众提供诊疗服务外,还吸引了周边患者前来就诊。

药箱里的希望 一门三医生

“聂医生,我最近感觉脸上疼得厉害,你帮我扎几针。”“我孩子发烧,给看看。”7月5日,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沙泉村老卫生室内,输液、买药、拔罐、艾灸的群众络绎不绝,村医聂廷学忙得不可开交。

61岁的聂廷学是沙泉村的一名老村医,20世纪80年代,他在驻宁某部队服役。作为部队的一名卫生员,他钻研各类医疗技术,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针灸方面很有研究。

退役后,聂廷学回到老家隆德县,出于对医学的爱好,他在村里当起了乡村医生。那时,每天戴着口罩,手提就诊包,骑着自行车沿村道挨家挨户随访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1999年,聂廷学举家搬迁到红寺堡区柳泉乡沙泉村。在这里,他干起自己的老本行,做了一名村医,为村里群众提供健康医疗服务。“李大伯,这两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在村民李如真家里,他打开就诊包,拿出血压计、听诊器,开始问诊。

在聂廷学的家里,有本翻旧了的笔记本,这是他记录村民赊药的本子。“乡里乡亲的,有时候看病没带钱,有时候不方便,看病要紧,村民生活困难,买药时常赊账,这些都没关系。”聂廷学说。

“医生这一行,干到老、学到老。”近些年,沙泉村的医疗服务得到极大提升,健康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村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聂廷学不断钻研理论,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村医道路上,聂廷学一干就是39年,即将退休时,儿子聂亮金从宁夏医科大学毕业,子承父业,聂亮金在沙泉村当村医。儿媳张婷婷是儿子大学同学,2014年嫁到沙泉村,也成了村医。

聂廷学退休后,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但他还是闲不住,被返聘后继续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多为村民提供一份服务,就能多帮助一个家庭。”聂廷学说。

“现在政策确实好,有点儿小病小痛,直接到卫生室看,离家近又方便。”村民孙秀玲说。现在,聂廷学一家3人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当地移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也见证了村民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

--> 2024-07-11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杨志挺 杨玉瑛 郭小立 文/图 —— 宁夏家庭医生守护百姓健康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6687.html 1 一辈子 一件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