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思政课”旨在通过对传统思政课进行优化升级,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导向,利用各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之间形成的协同效应,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当前,“大思政课”面向的群体更多是在信息时代出生成长的一代人,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与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从而在全媒体时代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趋势和规律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思政课”的建构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全媒体并不是指媒介形态和媒体表现手段的“全部”,而是强调人类在当前信息交流过程中实现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优势。具体来讲,其一是全程互动拓展教育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教育内容的过程性和连续性,全媒体技术的普及恰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在全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教育内容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并且可以实现全程传播和实时互动的良好态势。其二是全息技术丰富教育载体。全息媒体是指通过运用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实现对信息的沉浸式、立体化传播。全息媒体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推动信息传播技术的优化升级,还能丰富“大思政课”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其三是全员普及增加教育主体。全员普及是指区别于传统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开展思政教育的平台从原来的理论课堂逐渐拓展到学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场所以及各类实践活动等主体上,确保每位学生在全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其四是全效优势强化教育功能。全效媒体的个性化推荐能够依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学业要求,在思政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同时全媒体的特性也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学习网站,使“大思政课”走进课堂、走入生活。
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将全媒体技术应用于“大思政课”的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首先,“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只通过单一的媒介形式并不能科学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要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就必须借助全媒体技术的多样化、智能化优势。其次,全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会纵向延伸教学空间,还能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时传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外,全媒体技术也大幅拓展了思政教育平台的维度和广度,丰富了传统教育过程中缺失的互动环节。另一方面,全媒体技术在给教学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思政课”的建设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在全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有了更丰富的获取信息渠道,网络的开放性与快捷性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频率,同时许多不实信息也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和政治取向的扭曲,影响思政育人实效。
优化与策略
完善课程教材与实践案例。“大思政课”实施的首要环节就是将社会资源充分转化为教育资源,因此“大思政课”要基于时代背景和全媒体的技术优势,从网络和现实两个方面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创作出思政理论与实践案例相辅相成、相互佐证的教育内容。要将社会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不断挖掘全媒体网络平台上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潜在教育资源,推动网络与现实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想引领的基本前提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找准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点、情感共鸣点、表达共振点,才能引导其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与自身的成长奋斗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网络伴随式采集和实时分析产生的教育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教学,真正关注学生所需所惑、所思所想,及时为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用活微博微信、视频软件、贴吧论坛,用好各大新闻网站、网络平台、理论平台等,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解读思政教育内涵、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青年。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灵活多样地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要把握思政教育开展的“时势”“时机”,通过对理论知识、现实案例和网络资料的自由结合,对符合主题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正能量”。
搭建教育平台与网络平台。“大思政课”实施的落脚点就在于搭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平台。首先,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搭建。教育部门要集思广益,积极构建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各地学校的精品思政课课件以及公开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同时要降低资源获取门槛,引导广大学校充分利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优势。这不仅有利于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还是积极推广响应教育帮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将优质思政资源输送至教育薄弱地区,助推教育公平。其次,是搭建网络教学协同平台。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优势积极创建云思政课堂,不断推出直播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活动,同时也要鼓励师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思政元素,创作出可以体现育人理念的短视频或微电影,推动网络教学协同平台的多样化发展。再次,是搭建实践性思政教学平台。学校需要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并建立与实践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与实践基地一道协同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需要立足大学生校园、企业车间、红色场馆、田间地头等,拓展思政教学空间,还原历史文化场景,让学生在可看、可听、可触中对历史事件感同身受、对思政理论醍醐灌顶、对英雄人物肃然起敬,进一步夯实其育人成效。
立足教学需求与学生需求。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政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媒体设施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增强国际化意识和全媒体意识,认真研习各类平台的使用操作方法,学习和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并积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携性,收集和组织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以便高效地实施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全媒体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加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比重,在深刻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各种需求。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肯定,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仁术文化有效融入医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