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7月3日至5日,宁夏农林科学院开展“走基层看农科”媒体行活动,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感受我区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一线的奋斗精神,看他们如何矢志不渝努力将论文写在塞上大地。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
驱车行驶在宁夏山川,举目远眺,绿意融融。从城市到乡村,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渐次展开。
从贺兰山下的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库到南部山区的现代化养殖场,从中部干旱带移民区黄花菜产业带到黄河岸边设施瓜菜轻简化高效栽培园区,从丰收在望的南部山区小杂粮高效种植示范区到川区小麦水稻玉米等综合科研试验基地,宁夏山川处处活跃着宁夏农林科学院科研人员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身影。23个科技服务团、158名专家深入农业一线,俯身大地以科技兴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打造永不走的科技服务团、打造兴地富民产业,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提供有力农林科技支撑。
赋能“六特”产业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新动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7月3日,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库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全神贯注,手握试管,进行枸杞品质的相关研究。
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作为国内外唯一的一所专业从事枸杞研究、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的科研机构,已成为枸杞行业的科技创新领跑者。
该院枸杞科学所副所长、自治区枸杞功效物质基础研究与深加工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闫亚美告诉记者,联合攻关的枸杞功效物质枸杞酸的相关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化学全合成工艺研究目前取得新突破。此项研究为枸杞功能物质在优化肠道菌群的医药、食品和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新思路和技术支撑。截至目前,部分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国际TOP期刊上发表,并在自治区科技厅进行了成果登记。其中,枸杞酸化学全合成工艺已申报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在申报国际专利。
枸杞既是宁夏的“地域标志”和“红色名片”,也是最具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近20年来,宁夏农科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立足宁夏、面向全国,聚焦枸杞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育种与栽培、功能基因、功效物质研究与精深加工等四个方向,开展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移转化,解决制约枸杞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取得诸多突破,走出了科技创新的新路子。2021年,宁夏农科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曹有龙团队,历经10年完成了枸杞基因组测序、绘制出了染色体级别的枸杞基因组物理图谱;建成了世界唯一的枸杞属植物种质库和资源圃;建立起枸杞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体系。此项成果,让宁夏枸杞研究站在了世界枸杞研究的制高点,并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成果”“产品成果”。利用基因组数据库,根据市场需求,宁夏已定向培育出枸杞新品59个,系列枸杞新品种在全国枸杞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枸杞深加工产品,延伸了宁夏枸杞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宁夏“六特”产业新动能澎湃。七月的宁夏骄阳似火,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农林科学院葡萄种质资源圃里,葡萄绿叶婆娑、葡萄盈枝,科研人员头顶烈日进行着免埋土酿酒葡萄优株(系)的相关研究。
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贺兰山东麓综合试验站站长徐美隆手捧一串生长中的葡萄青果说:“我们选育的免埋土酿酒葡萄的果实已经膨大,目前正在抓紧对这些杂交后代进行田间果实表型鉴定。你看,这些葡萄果穗有的比较松,有的比较紧,我们选果穗松的,因为透气性好、果粒成熟一致。从春种夏管到秋收,从每一株杂交后代生长的多环节进行细致的跟踪试验和多年的调查研究,最终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葡萄优株,努力为宁夏选育出新的高品质酿酒葡萄。”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是业界公认的优质酿酒葡萄生产“黄金地带”,但主栽品种在当地需埋土防寒才能安全越冬,因此,生产成本升高,且对葡萄树体易造成机械损伤。徐美隆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院园艺研究所致力于免埋土酿酒葡萄种质资源的创制研究工作,通过引种、评估、杂交和筛选等多个环节,历经12年不懈攻关,截至目前,已初步筛选出免埋土酿酒葡萄优株(系)3个,实现了宁夏自有免埋土酿酒葡萄种质资源“零”的突破。
在“六特”产业领域,宁夏科技创新正串珠成链。
滩羊产业、肉牛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点产业,也是宁夏中南部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头母滩羊一次只产一只羔羊”是滩羊繁殖难以逾越的难题。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迎难而上,加大繁育技术研究力度,终于实现了“平均一胎1.5羔”的突破,构建起滩羊身份认证检测技术体系,实现3小时内精确快速检验。肉牛繁殖实现“一母双犊”,探索形成小群体、大规模、低成本养殖“马沟模式”……
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立足宁夏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致力于推动宁夏的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和冷凉蔬菜“六特”产业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精耕细作,为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做强种业“芯片”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打造新优势
7月6日,经实打测产,宁夏农林科学院历时5年8代选育成功的春小麦新品系HJ437,在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中度盐碱地上亩产达到462.86公斤,实现新突破。从改良盐碱地适应作物“以地适种”,到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适应盐碱地“以种适地”。“地”和“种”一字顺序之变,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勇攀农业科技前沿高峰、激发创新活力之变,让宁夏乃至全国更多盐碱地变为良田沃土成为可能。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宁夏农科院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宁夏力量,持续发力,展现着宁夏作为。
7月5日,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永宁望洪综合科研试验基地的小麦种植示范区,连片的小麦麦浪翻滚,麦穗饱满喜迎丰收。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负责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支撑了宁夏大面积小麦单产提升,像我们选育的新品种‘宁春58号’连续三年创造宁夏春小麦的高产纪录,最新纪录是前几天在永宁县李俊镇宁化村惠丰合作社王生保基地实打的‘宁春62号’731.34公斤每亩的产量,创造了宁夏春小麦有史以来的最高产量!”
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在小麦研究领域实现了多项重要突破,“宁春”系列春小麦品种在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累计推广种植1.5亿亩,成为全国北方春小麦种植主打品种。
宁夏大米历史上曾为贡米,久享盛誉。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宁夏水稻主要集中在银北盐碱地,其中在中重度盐碱地种植面积超过80%。宁夏农科院作物所聚焦“以种适地”重大科技创新命题,破解难题给出答案,利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矮败水稻杂交技术创制优质耐盐碱新种质19份,目前已审定新品种7个。
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坚持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基本要求,坚持“生物育种是大方向”,注重加强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研究,巩固水稻、小麦全国优质产区地位。紧盯目标开展主要农作物“单产提升行动”,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品良制“六良”系统集成,提高耕地质量,培育健康土壤,为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作贡献。
牵住“牛鼻子”,做强种业“芯片”,彰显农业现代化发展新优势,可谓佳音频传。宁夏农科院固原分院选育的马铃薯“宁薯19号”在2023年西北区联合实验中平均亩产3343.6公斤,居参试品种第一位。玉米重大新品种培育方面,培育审定玉米新品种8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培育的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新品种,支撑宁夏玉米产业和养殖业高质量发展。2项玉米种植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创造了引黄灌区亩产1357.3公斤、扬黄灌区1314.3公斤、宁南山区1056.0公斤的高产纪录。2023年,宁夏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自主培育的水稻“香优108”及合作选育的“闽宁1号”品质首次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米一级,有望成为继“宁粳43号”之后的突破性品种。近3年来该院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96.94万亩,创造经济效益3.238亿元。
守护好“母亲河”“父亲山” 为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家看,这里,我们收集的抗旱牧草品种有20个!”7月4日,宁夏农林科学院大水坑实验基地、宁夏荒漠草原野外生态定位监测点,宁夏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季波指向一侧坡地上多个标记牌,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院联合建立的牧草品种展示试验区情况。在一个标记牌区域,她蹲下来,用手抓起一株牧草细细的枝叶说:“大家看,这种牧草叫‘蒙古冰草’,是目前我们筛选出7种适应当地种植、相对抗旱性较强的优质牧草资源品种之一”。记者仔细观察,这一片正在开展荒漠修复试验的区域,近看,这里有“蒙古冰草”成片较密集地贴地扎根生长;远眺,蒙古冰草和其他的野生植被混合杂生,为这片荒芜的坡地山峁带来了绿意和希望。
“母亲河”黄河浩荡,“父亲山”贺兰山巍峨。宁夏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如火如荼。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原生态建设中抗旱优质牧草资源短缺、退化草原补播改良品种单一、恢复效果较差,草地生态修复效果缺乏可持续稳定性,很难支撑区域草地资源的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宁夏农林科学院坚决扛起责任,用科技助推美丽新宁夏建设,为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贡献科技力量。项目团队大胆引进收集优良牧草种质资源27种,筛选出“蒙古冰草”、“牛枝子”等7种相对抗旱性较强的优质牧草资源,为宁夏干旱风沙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同时,通过牧草优化配置、抢墒人工补播、雨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措施开展退化草地修复及综合改良,修复后草地保苗率提高61.45%,草地生产力提高19.5%,形成了基于降雨有效利用,农机与农艺高度融合,提高退化草原补播改良成效的技术体系,解决了补播草种及保苗难的问题,为宁夏草地生态修复草种选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在全区11个县(市、区)推广应用“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补播改良技术”133.26万亩,有效提升了退化草场质量。
探索脚步永不停止。今年3月,宁夏农林科学院专门制定了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宁夏模式”实施方案,提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他们的目标是:到2028年,通过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技术研发、耐盐作物培育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作物耐旱机理和基因研究、人工林建设和森林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光伏+生态+畜牧技术”研究与示范6项关键技术攻关,新设立1—2个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健全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宁夏模式”3—5项,打造2—3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样板,不断提高我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