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曾几何时,这藏在大街小巷里的吆喝声,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手艺人们走街串巷,给千万家户带去方便。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那熟悉的吆喝声却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曾经于街头巷尾就能找到的鞋匠摊、修车点、裁缝铺也悄然失去了栖息之地。有时鞋底有了磨损、衣服拉链坏了、雨伞断了伞骨,也找不到地方修补,只能无奈舍弃。
一边是“小修小补”摊点日渐稀少,另一边,却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依然存在“零散修补”的刚需,找回熟悉的烟火气,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似乎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期待。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许多地方都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小修小补”等便民业态发展,有序引导“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比如银川市金凤区,就在满足条件的社区和工会驿站打造“便您生活铺”,投入使用的已有9处;金凤区综合执法局也统筹利用公共设施资源,打造33个“小修小补”便民维修点,为居民提供“微”服务……
于城市居民来说,“小修小补”是细化到生活中的小场景;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对“小修小补”的关注,则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精度和效能。实事求是地说,在细碎的工具撞击声中,让“小修小补”融入城市,让人民群众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温度,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它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与提升。而随着城市治理越来越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在细节处下功夫,于细微处发力,也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的共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前段时间,银川市兴庆区关注到城市里的通信线缆箱容易出现箱门敞开、底盖脱落、线缆外露等问题后,就为辖区近万个通信线缆箱体检维修,各类箱体美化后成为街边一景;再比如,我区多个城市将不起眼的“边角料”打造成市民身边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实现了“四季有彩、季季有花”的效果……可以说,城市治理千丝万缕,一针一线关乎品质,这些以绣花功夫发力的细心之处,就向我们证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城市之美,在于精耕细作,在于精雕细琢。
一砖一瓦,建高楼大厦;一针一线,添烟火气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乐于在一砖一瓦的变化中,感受城市建设的日新之美、日进之美。但无论城市如何更新、如何变化,都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才是城市建设的目的和尺度。换句话说,哪怕再繁华的城市,也应当容得下“小修小补”的存在。所以,在城市治理中,不妨多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些精耕细作的施政、多一些便民考量的主动,用一针一线绣好城市治理这门手艺,用一砖一瓦垒起便民之城。如此,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