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平峰人的粮仓

本报记者 剡文鑫

七月的平峰,金色的麦田与绿色的杂粮田在大山的怀抱中,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你看这穗子沉甸甸的,麦粒多饱。”王国强从麦行里站起身,随手擦了一把汗,抓起麦穗,搓开颖壳向记者展示。

“今年种了10亩麦子,亩产500多斤不成问题。”说着,王国强开始收割,动作熟练而有力。在他的身后,麦垛如同一座座金色的小山,堆满麦田。

平峰镇位于西吉县最西部,海拔高度赋予了它独特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冬小麦相比靠南区域成熟得晚一些,但这并不妨碍它以饱满的姿态迎接丰收的季节。

“一把一把地割麦,用手触摸麦秆,听着镰刀嚓嚓声,那种满足和喜悦,是任何机械都无法替代的。”王国强说,这样才能与粮食亲近,真切地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

麦黄时,王国强叫来村民帮忙,每天清晨带着干粮上地,一直忙到黄昏才回家。

“割麦如同龙口夺食。”王国强笑着解释,麦子成熟季节,雷阵雨、冰雹等极端天气频发,必须抢时间让粮食颗粒归仓。

在一块块麦田里,庄农人挥舞着镰刀,将麦子一一收割,他们的身影如同跃动的音符,在麦浪中奏响丰收的乐曲。

在平峰,种粮不仅是生计,更是一种传承。

“全镇14万多亩耕地,粮食面积近11万亩,年总产量2.58亿斤。”平峰镇副镇长冯强用一组数字说明,按照户籍人口2万人计算人均种粮5亩多。

“不论油料,还是蔬菜,在老百姓眼里都是粮食。”冯强笑着说,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种粮不仅仅是一种生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土地、对粮食、对家人深深的爱。

“这么平整的土地,不种粮那就太可惜了。”58岁的尹毅劳作半辈子,经历了耕地变良田,粮食产量从早期亩产一二百斤到现在五六百斤,他对粮食的爱护深入骨髓。

“采用‘二合一’‘三合一’的方式,将所有耕地整理成宽大平高标准农田,采用机械耕种,粮食产量提高20%以上。”冯强介绍。

平峰人将机械化与人力搭配,提高了耕作效率,减少了粮食浪费;将耕地的高标准与庄农人的辛勤劳作相结合,确保了每一粒粮食都能得到最好的照料。

平峰人,爱种粮,家家有粮仓、户户有存粮。尹毅指着自家粮库里的存粮自豪地说:“一大家人吃的面粉都是自家小麦磨的。”

“小麦和玉米储存时间最久。”平峰村党支部书记赵百宁说,村民家里储存最多的粮食是小麦。

为了不让存粮生虫或霉变,人们将麦子摊在烈日下暴晒,直至粮食自外到里全部干燥时收起,装进麻袋或仓里储存。赵百宁说,平峰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生活信条一代代传承。

在平峰,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种出希望;在平峰,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农民的汗水,每一片麦田都讲述着一个关于爱与传承的故事。

--> 2024-07-19 本报记者 剡文鑫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7673.html 1 平峰人的粮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