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吉县逐“绿”而行书写生态奇迹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葫芦河流域吉强镇段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成效初显。

7月19日中午,西吉县月亮山凉爽的山风,轻轻拂过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吹散了夏日的燥热。56岁的护林员王珍站在山丘上,望着眼前翠绿的草甸和茂密的树林,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的目光所及,是一片片随着山坡起伏延展的绿色,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记得我小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牛羊成群,却不见一棵树。”王珍回忆道。他清晰地记得,月亮山的转变始于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的实施。随着植树造林的推进,至2010年,这片土地已经披上了绿装。

王珍的家位于月亮山脚下的新营乡长义山村。从早年的放牧人,到后来的造林者,再到现在的护林员,王珍的身份随着山的变绿而发生了转变。门前那条曾经干涸的溪流,如今又恢复了长流……

“近几年,山上的树木长得越来越茂盛,最高的树已经超过8米。”王珍说,草深得人难以进入,野兔、野猪、野鸡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甚至还发现疑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

月亮山的绿色奇迹,是西吉县干部群众一代接一代努力的结果。近年来,西吉县委、县政府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己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推进,将月亮山建设成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还大幅提升了森林覆盖率,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巩固了生态安全屏障。”西吉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麻志虎介绍。月亮山作为葫芦河、清水河和祖厉河的发源地,是西吉县唯一的水源供给地,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林木成活率,减少土壤侵蚀。”麻志虎回忆说。然而,随着林木的成长,新的问题出现了:林分过密、生物多样性降低、整体功能弱化。在月亮山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成为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

于是,西吉县实施了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生态修复面积达到1466公顷。通过项目实施,森林涵养水源总量达到了109万吨,森林保土能力增加了4.9亿吨,新增造林地1466.7公顷,成林后可释放氧气2962.7吨。

“这不仅促进了水源涵养、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还构筑了六盘山西麓的绿色生态屏障。”麻志虎介绍。随着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推进,造林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得到了增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月亮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是西吉县“山水工程”实施的一个缩影。2023年,西吉县启动了黄河流域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宁夏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简称“山水工程”),该工程包含32个子项目36个子工程,保护修复面积达到1.34万公顷,概算投资8.78亿元。

“葫芦河流域吉强镇段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已经完成了河道疏浚,目前正在进行岸坡砌护,预计今年10月底全部完工。”西吉县水务局水利工程管理中心项目负责人杨永祥说。该项目共修复面积416.9公顷,包括河道疏浚、岸坡砌护、生态修复等内容。“你看,这些树苗长得多旺盛。”杨永祥指着一片新栽的树苗说,“再过几年,这里也会像月亮山一样绿。”

西吉县“山水工程”,不仅是对自然的一次深刻致敬,更是对未来的一份庄严承诺。在这里,人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个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传奇,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条溪流,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绿色家园的坚守。截至目前,该县“山水工程”已完成8个项目,正在实施的19个项目已完成70%的工程量,计划2025年再实施5个项目。

--> 2024-07-23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7980.html 1 西吉县逐“绿”而行书写生态奇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