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蒲利宏
盛夏时节,天高云淡。记者深入海原县贾塘乡黄坪村、闽宁科技园、海城街道幸福社区、东城社区采访,在城乡街道、房屋外墙上随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画,处处感受到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发展、籽籽同心一家亲的温馨画面……
村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看着20余头肉牛惬意地吃着饲草,海原县贾塘乡黄坪村养殖户马建军心里乐开了花,他说:“今年刚出手了几头牛,收入七八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然而,5年前马建军家却是另一番光景:妻子身患重疾,在外务工的马建军被迫回家,为了给妻子看病花费20余万元,一家人生活窘迫。
“村上给家里解决了1个低保名额,还给我争取了肉牛养殖惠民政策,头年养了10头牛,政府补贴3万多元。村上成立种养合作社,不但定时配送饲草料和青贮,还全程技术指导、负责销售。这两年仅养牛收入就10万多元,自家30亩土地全部由合作社打理,一年纯收入三四万元。”马建军说。
为了不让一个村民掉队,黄坪村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联合社,把全村农机具统一起来,并以低于市场价,向养殖户和种植户全程提供饲草配送、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和销售等服务,一揽子解决壮劳力缺乏、土地撂荒、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全村养牛户从过去50户发展到212户,养牛总量从过去300头发展至3000余头,村上8000余亩土地重焕生机……
该村农民人均收入去年达1.64万元,危房改造350户,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低保户总数下降100余人。“不让一个村民掉队是我们坚守民族团结的底线,也激发了村民和谐共处、共同致富的内生动力。”该村党支部书记田兴林说。
每家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7年前,海原县西安镇范台村农民田进花离婚后,带着孩子进城租房四处打零工,生活艰难,而且没有在城里扎下根的归属感。
“如今在城里有了58平方米的安置房,孩子在城里上学,我在社区技能培训后进厂工作,已在闽宁科技园一家纺织公司当上了生产车间组长,月收入四五千元。”海城街道幸福社区居民田进花说。这几年她带出10余个徒弟,均已成长为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在县城里扎下了根。
2018年至2019年,李旺、树台、西安等15个乡镇的1064户4372人作为劳务移民,相继搬入政府新建的幸福花园小区。
住房问题解决了,如何让这个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劳务移民稳得住,能致富?为此,幸福社区深入推进技能提升、稳岗就业、社会融入等重点工作,以落实劳务输出提升一批、培训创业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四个一批”带动社区居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社区相继开设餐饮、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班。李燕通过培训,学得一技之长,在县城开办了美容美甲店,带动社区10余个姐妹一起创业增收。
“我们通过成立幸福物业服务企业和劳务站,持续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培训劳务经济人品牌,累计提供4290万元创业贷款扶持创业等举措,2000多人找到了务工岗位,户均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居民人均收入由9000元增至13500元。”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黑正刚说,各族群众在这里找到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群众有难事找“直播书记”
小区下水管道堵了,道路施工影响居民出行,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如今在海原县海城街道东城社区,这些问题都能及时快速解决,这要归功于该社区运行1年多的红色直播活动。
每周五下午5时30分,东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黎盛生都会坐在直播间里,与居民线上互动,倾听群众急难愁盼。
最近接到利民小区下水管道堵了、宜民小区物业服务不到位、25号楼下雨天经常被淹等投诉,黎盛生多方联系物业、供水、住建等部门,一次次上门协调,多方协商,最终一一化解。每次直播,浏览量均过万人次。“为群众解决难心事,要克服畏难情绪,不怕麻烦,勇于为群众鼓与呼,才能赢得信任。”黎盛生说。
该社区红色直播间开播1年来,黎盛生先后出镜50余场次,为群众化解急难愁盼等问题200余件。“现在包括辖区之外的居民也经常光顾直播间,反映民情民意,我都会尽自己所能,向相关社区、部门及时反馈。”黎盛生说。
同时,东城社区采取网格微信交流群、入户等方式收集民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责任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使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共居的社区,只有畅通社情民意通道,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维持和谐稳定,真正画好多民族融荣与共的社会治理‘同心圆’。”黎盛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