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田间学校与新农人

本报记者 苏 峰 姬 禹 张 敏 文/图

学员在瓜地里装车外销。

农民学员准备上课。

客商在田间地头收购西瓜。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黄色沙丘反射着刺眼的光。不远处,平罗县高仁乡六顷地村农田里绿意盎然,一颗颗圆滚滚的西瓜藏在叶片和藤蔓间,数十名务工的村民像传球一样,将长势最好的西瓜摘下来,统一装到装载机中,再运送到收瓜客商的货车上,发往全国各地。

“最近赶上西瓜批量上市火热期,瓜价行情比去年好,1公斤批发价能卖1.4元,惠农区的多家客商在1个月之内,从我们这拉走了1.2万公斤西瓜。”平罗县高仁乐海山西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福莲告诉记者,合作社按照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进行沙漠西瓜种植,做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带动1300名农户种植沙漠西瓜达1.6万亩,农户户均创收在3万元以上。

如今,在高仁乡越来越多的沙漠西瓜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越来越多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

两代“瓜王”传道授业

平罗县高仁乡北部的六顷地村,临近毛乌素沙地。长久以来,这里大多数农民喜好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谋求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收。

早年,村民闫学红家里种玉米,每天他都从远处的水源地挑水来浇灌,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但受限于当地沙质土壤不保水、不保肥,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都不如预期,收购价格很低,心里一度产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搞种植没有前途”的念头。“要不是和种瓜大户张海山的一次无意交谈,根本不知道本地土壤具有通气、透水性好的特点,而且气温昼夜温差大,适合种西瓜。”闫学红谈及种西瓜的转行经历,仍记忆犹新。

40年前,张海山率先尝试在村里150亩沙荒地里轮茬种植西瓜,在走南闯北学习种瓜经验过程中,摸索出了小坑保水抗低温技术,让西瓜产值翻了倍。“眼馋”的村民们看到张海山种瓜赚了钱,也纷纷效仿种起西瓜,当时全乡种植规模一度达到近万亩。张海山借势把种瓜农民“收拢”,于2007年成立平罗县高仁乐海山西瓜专业合作社,组团把平罗县的沙漠西瓜推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此后,当地种西瓜的人越来越多。平罗县抓住发展契机,给予该合作社政策鼓励和技术支持,指导张海山结合当地西瓜特色,打造“沙漠西瓜”品牌,让更多农民种植的西瓜卖出好价钱,富裕起来。“10亩西瓜套种菟丝子,收入达4万多元,赶上了40亩玉米加20亩小麦的收入。”种了10余年瓜的村民蒋社红感慨道。

2012年,张海山的儿子张涛返回家乡接过父亲创业的接力棒后,开始带领社员走“合作社+农户+商标+市场”的订单种植模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创新发展观光农业,当年合作社种植面积从500亩扩大到5000亩,社员也由当初的38户增加到780户,西瓜种植产业辐射全县4个乡镇。

2013年开始,张涛在经营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支持,先后建成占地16亩的西瓜交易市场、占地1200亩的乐海山沙漠西瓜核心园区、集循环农业和创意农业于一体的乐海山田园综合体。张涛说,乐海山是通过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发展的。目前,成功带动1300名农户种植沙漠西瓜达1.6万亩,农户户均创收在3万元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代“瓜王”带动下,平罗乐海山沙漠西瓜品牌愈发响亮,价格高出市场20%左右,被评为“宁夏著名商标”“宁夏名牌产品”,成为继中卫“香山”牌压砂西瓜之后的新秀。与此同时,平罗县高仁乐海山西瓜专业合作社也发展成为集实验、示范、生产、加工、销售配送、学员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合作社。

新课堂培育新农人

7月28日,走进高仁乡六顷地村乐海山沙漠西瓜产业园,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图映入眼帘:现代农业设施大棚鳞次栉比,种植采摘园里瓜果飘香,洋溢着勃勃生机。

园区内,乐海山田间学校200平方米的培训室里投影仪、电脑、桌椅等设备一应俱全,每年3月,合作社社员和当地农户集中在园区这所学校里学习测土配方施肥、覆膜移栽、标准化绿色瓜菜种植技术,打造致富梦想“敲门砖”。

这是张涛亲手打造的一所园区培训学校。早年,张涛在经营合作社过程中,经常参加平罗县农牧局、石嘴山市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培训班,学到一些瓜菜种植新技术。

“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及时更新观念,提高科学技能,才能带领村民少走弯路,走上产业致富的新路子。”他主动邀请平罗县农牧局、农经站、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技术人员,在扎根于田间地头的“农字号”学校定期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让75%的青壮年成员掌握了1至2门设施农业瓜菜实用新型技术。

每次只要赶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庆华讲解瓜菜选种、育苗、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关键技术课程,种植户张光耀都会赶早抢前面的位置,认真做好笔记、及时请教问题,课后,他还邀请张庆华到田间地头“依瓜授课”,实物式、沉浸式点拨让自己脑洞大开。“以前种地施肥就是一锤子买卖,大家怕受苦,在农作物春季种植前期一次性施足肥后就不闻不问了。夏秋季不再施肥,作物肥力不持续,长势不好。自从参加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后,我明白了根据土壤肥力测土配方施肥,勤施肥少施肥,播种前施入农家肥,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就能提高产量和收益。”种植10亩玉米的张光耀学习后向记者算了笔账,相比过去春季一次性施肥,自己在农民田间学校边学边干,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地可增产250公斤,眼见为实,名不虚传。

乐海山田间学校之所以如此深受农民欢迎,离不开它建立先进管理运行和教学质量优势。张涛介绍,学校建立健全农民培育教育工作制度,采取“固定课堂”“田地课堂”“线上课堂”“流动课堂”四种课堂授课方式,通过“理论+实操”方式,有针对性、实效性向1600余人次农民系统、科学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解决技术难题。

如今,该学校让更多农民在这所知识殿堂中求知求索、重拾梦想,成为高素质新农人。学校自2015年被自治区农牧厅认定为农民田间学校,2024年4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平罗县打造沙漠绿色瓜菜产业化经营的“标兵”。

--> 2024-08-14 本报记者 苏 峰 姬 禹 张 敏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0365.html 1 田间学校与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