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融合与发展的道路。”为期6天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第二批集中采访活动于8月13日结束,中国民族报编辑孙文振深有感触地说。
行走于宁夏大地,媒体团成员入展馆、进车间、走社区、下田地,深入采访,共同见证历史的厚重,感受时代的脉动,体验文化的交融,领略山河的壮丽。而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则是宁夏这片热土上那一座座熠熠生辉的红色丰碑,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宁夏人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力量,并引领宁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开创美好未来。
“冲锋号、海螺号、迫击炮弹、红军纸币……”走进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讲解员宋登勇细数展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峥嵘岁月的记忆,仿佛带你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馆内不同版本的《西行漫记》,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关注的焦点。
同心县充分发挥红军西征纪念馆、24处红色文化遗迹、王团北堡子主题教育馆等场所作用,将沉浸式、体验式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逢重大节庆日,这里都会举行红色革命历史报告会、专题讲座、红色遗物展示会等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已成为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馆长顾永存介绍。
66岁的宣讲员马希伟身着红军服,讲述着动人的红色故事,几度哽咽落泪。11岁的“小小讲解员”丁萱,为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是同心县红色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同心县“薪火相传”老干部宣讲团进校园、下乡村、走社区,7年间开展了1530场次宣讲活动。他们坚守的初心,是让革命薪火、民族团结进步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这里不仅有红色历史的见证,更有红色精神的传承。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日报记者吴燕博参观后认为,传承和弘扬红色历史文化已成为同心县一项重要的使命,红色基因在这里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固原市是红色资源富地。一首名扬中外的《清平乐·六盘山》,一场载入史册的将台堡胜利会师,一段传为佳话的“单家集夜话”,一场别有意义的青石嘴战斗,让固原深深刻上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在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媒体团成员先瞻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又走进三军会师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二十五军离开时,几名红军伤员教当地老百姓利用马铃薯制作粉条。工艺一直保留至今,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粉’。”在纪念馆内,7岁的小讲解员何学明为媒体团记者讲解红色故事。
内蒙古日报记者马嫣然动情地说:“我感受到了红色精神在当地的传承,也希望这种红色精神在未来能够激励我们继续奋斗。”
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宁夏第一仗中牺牲的指战员而修建,陵园内共安葬烈士396名。每年清明节,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都组织学生徒步往返54公里,到烈士陵园开展祭英烈活动。1995年以来,参加活动的固原学子累计近3万人,向“任山河烈士陵园”出发,“行走的思政课”启迪润心,赓续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一次次回望来时路,更加笃定前行的脚步。我区用好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在塞上大地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宁夏的红色文化,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更是宁夏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激励着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