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超2000毫米。冯记沟乡马儿庄村过去靠天吃饭,浇地是大水漫灌,全村1.07万亩地,有一半因没水灌溉变为荒地。
针对干旱缺水的困境,盐池县选择在马儿庄、城西滩、贾记圈等村开展试点示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成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样板区11.2万亩。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县已完成信息化、自动化、水肥一体化改造提升,探索出一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转型升级、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让农田不再干渴
自今年4月下了首场雨后,马儿庄村便开启了干旱模式。虽然村里已经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但8月3日的一场雨,还是让马儿庄村村民喜笑颜开。
村委会副主任白学锋介绍,眼下正是玉米灌浆的关键期,这场雨算是锦上添花。
每天早上8时,村民崔忠就来到黎明村的自动灌溉系统机房,检查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大水漫灌到高效节水灌溉,他已经当了6年灌水员。“第11轮灌区100亩地,有5个电磁阀,我用电脑或手机就能开阀,20分钟后水就能到位。”崔忠拿出手机给记者演示,耕地单次灌溉用时由过去的15天变为现在的6天,托管灌溉面积5000亩以上仅用工11人,灌水效率大幅提升。
“我们这儿的水金贵,以前家里有60多亩地,因为缺水,有一半撂荒。”崔忠坦言,之前大水漫灌,地里24小时不能离人,常常是老伴守上半夜,他守下半夜,辛苦一季,玉米亩产量也很少能达到500公斤。
2017年,马儿庄村统一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后,农业用水不足的问题缓解,灌溉面积由6000亩增加到1.07万亩。“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节水节肥、省工增产的效果。”白学锋表示,灌溉用水由原来的每亩500立方米降到235立方米,节省下来的水则用于改造后的荒地。
顺着马儿庄村供水渠一路东行,可以看到盐环定扬黄工程八泵站,这里的黄河水以4.9立方米/秒的速度流淌,为这片土地源源不断“供血”。目前,马儿庄村已建设自动化灌溉控制中心1处,配套首部控制系统3套,蓄水池水位监测系统3套,田间自动化阀门系统854套;滴灌系统溶肥设施1座,铺设滴灌带840公里。村民不再为用水发愁,新建的泵站、测控一体化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让万亩农田成为现代化生态灌区。
在马儿庄村自动化灌溉控制中心,电子大屏实时监测着各灌区玉米生长情况。“现在水泵可以自动开启、流量和水位实时监控,相关数据能及时传输到控制中心系统,哪里需要浇水、浇多少水,通过大数据一眼就能看出。”白雪锋表示,高效节水灌溉较之前大水漫灌节水超20%,产量提升10%左右。
玉米地的科技范儿
初秋,在马儿庄村黎明片区一块集中连片的农田里,2米多高的玉米株郁郁葱葱。
长势为何如此旺盛?这得益于马儿庄村今年获得的一个“科技法宝”。
白学锋告诉记者,村里有个年轻人叫王志佳,大学毕业返乡就职于宁夏禾下乘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主动跟村里联系,表示可以通过科学种植方法帮村民增产。
记者找到王志佳时,他正在村民王新福的地里查看玉米长势。54岁的王新福种了几十年地,是个“老把式”,可在王志佳面前却像个小学生。“以前玉米长到一定程度就不知道该咋办了,现在想让它咋长就咋长。”王新福说。
“别看现在玉米长得好,当初为了让村民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可是费了些功夫。”王志佳告诉记者,今年初,他几乎天天泡在村里给村民讲科学种植让玉米增产的远景,最终有38户村民决定“试一试”。
作为首批试种者之一,王新福今年种了120亩玉米。根据目前长势看,每亩至少比去年增产200公斤,今年他的腰包可以更鼓了。
“项目区灌溉自动化运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023年,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左右,高于全县农民收入2000元左右。”盐池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兴瑞表示,全县已改造提升灌溉面积11.2万亩,实现了“三节两增”,即节水47%、节肥50%、节工98%,增产30.8%、每亩增效5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