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创作中,错觉的合理运用,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审美错觉和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所谓诗书滋味长,优秀的诗文,令人品味的实质就是一种错觉审美。
在诗歌创作中,错觉审美包括视觉错觉(含空间错觉)、听觉错觉、时间错觉、心理错觉等。
视觉错觉——惟妙惟肖的诗情画意。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都是运用错觉的高手。李白的诗中有大量运用视觉错觉造成绚烂多彩的画面感,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读来令人心潮起伏、血脉偾张。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里把月光下的承天寺描写成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如诗如画、疏影摇曳的空灵世界,就是运用了视觉错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是把月光看作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看作水中的藻、荇。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月影移动,看成“转朱阁,低绮户。”这与“缺月挂疏桐”有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描述雪里江山图,化静为动,把雪的舞动看作山与原的飞舞与奔跑,写出神来之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表达诗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
视觉错觉运用到新诗里,产生极美的意境。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看到河畔夕阳下的垂柳,错以为是他梦中的新娘,以为康河的水都温柔无比,以至于他想做其中的一条水草。伊娃·利萨·曼纳看到月光照进门廊,误以为是上天投来的一封信,写下不朽的名作《我以为看见一封信投在门廊》,“我以为看见一封信投在门廊/可那只是一片月光/我从地板上拾了起来/多轻啊,这月光的便笺/而一切下垂,像铁一样弯曲,在那边”。一场秋雨,如烟如雾,一个人冒雨前行,西川的《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让诗人以为“昨天夜里,有人看见秋天晃着宽大的肩膀/拐上了通往南的大路”。这些名句,引起读者和诗人思考,给创作带来灵感和启示。
视觉错觉中还包含着对事物大小、形状、长短、高低等空间错觉。曹操在《观沧海》里把日月星辰的运行,都以为是出自大海,显然是一种空间错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以高远的上帝视觉,俯瞰西湖,写出了著名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个化大为小的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
声音错觉——直击心灵的天籁之音。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把人民对总理的思念之情,用声音错觉写到极致。人世间的语言已无法表达这种怀念,于是作者巧妙地借用自然现象“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广场回音”回答,显得合情合理,妥帖恰当,作者把这种情绪进一步推波助澜,写出了“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的诗句,把人们对总理的敬仰、尊崇、怀念推向了高潮。余真在《隐秘与破碎》中描述一个情感失意的人落发时的痛心,把自己的泪水婆娑错以为是河流的声音,把自己的呜咽错以为是风声,正是“姐姐,我锯掉了长发。我听到了河流的噗噗声/还有风的席卷,这样的破灭”。诗人于坚在《芳邻》中把浩荡春风听成锣鼓喧天,把窗前开放的花朵,看成春风在欢庆之中给诗人送来的礼物,“春风敲锣打鼓/正把花枝送向我的窗户”。
时间错觉——恍如隔世的百味杂陈。刘禹锡与朋友阔别之后在扬州初逢,产生恍若隔世之感,写下“到乡翻似烂柯人”,把巴山楚水的二十三年生活,夸张为三百年之久,这就是时间错觉。雪莱著名的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会远吗?”就是在时间感觉上产生错觉,冬天过去,春天的脚步就会临近。
心理错觉——美不胜收的心理错位。“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心理错觉。曼德尔施塔姆写在饥寒交迫中的人,还得继续工作的无奈,用心理错觉写出“黄金在天空舞蹈,命令我歌唱”这样的名句,引起读者多样化的解读。更有网络流行语“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错把陈墨当成醋,喝尽半生心里苦”,把人世间的烦恼,用“醋”和“墨”的颠倒错用,写出强烈的诗意。人们借酒浇愁,半酣之中,各种人生烦恼和苦痛都仿佛重演,于是泪如泉涌。范仲淹在词中写下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的名句。卢仝写相思之苦时,描述主人公的神思恍惚,把梅花开放,以为是相思催开的,也误以为是思念的人曾经来过,给他带来了正在开放的梅花,即“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人们对待世间不平,无可奈何,无以抒怀,就写下了“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正如耶麦所言“诗人在娘胎里就比别人沉重/因为诗人怀揣世界呱呱坠地”(耶麦《一日》)。余光中在《乡愁》中更是把乡愁具象化为“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也是心理错觉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读常新,经久不衰。
另外,优秀的诗歌作品中还有触觉错觉、运动错觉的运用。如王芬霞《山丹》中写马嘶燕飞,画面交织而产生的运动错觉,“一声马嘶,被西凉飞来的燕子驮到了阳关。”田斌《担水》中写父亲担水时产生的错觉,“他伸腰担起水桶的时候/像担起了池塘,天空跟着晃了晃/大地跟着晃了晃/揉碎了满天星光。”
可以说诗歌是错觉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往往善于巧用错觉,造成人们的审美兴奋,同时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诗句产生多义性和歧义性,从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思,正如简·赫斯菲尔德在《十扇窗》中所指出:“在一首错综复杂的好诗里,人们往往可以发现一些简洁的未被言明的姿势;一首好诗表面看似简单,但往往背后蕴藏着幕后共振、弦外之音、看不见的知识和翻倍的内容。”
作者简介:马君成,宁夏固原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入选《中国拾佳诗歌精选》《宁夏诗歌选》《中国百年诗人新诗精选》等多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