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泾源县菌菇种植规模达到800万棒,产值近亿元——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本报记者 剡文鑫

8月14日,一场大雨过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泾源县泾河源镇庞东村林下蘑菇架上,形成斑驳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菌菇、花草的清新味道,村民冶海香、兰爱琴等人提着桶、端着箩筐,在菌菇架间穿梭。

“5月初开始采摘至9月底结束,一年能采摘3茬至4茬。”冶海香说,自村里发展菌菇产业以来,从春季摆放菌棒到洒水管理,再到采摘、分拣,她们30多人没有闲过,人均月收入3000元。

庞东村,这个镶嵌在泾河上游沿岸的村庄,天然林和人工林交错覆盖,气候凉爽宜人。今年,该村请来技术团队把脉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菌菇,有效利用林荫空间打造300亩菌菇基地。

“种植菌菇20万棒,一根菌棒一年可产菌菇4斤,按照市场价每斤3元计算,一根菌棒的收入可达12元,年收入240万元。”泾源县泾河源镇庞东村村委会主任李俊德算了一笔账:除去各种开支,村集体经济收入能有60多万元。

庞东村采取“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与企业签订销售合作协议,解决了农户种植的后顾之忧,农家庭院、林下空地成了种植菌菇的好地方。“全村有50多户参与菌菇种植,户均增收6000多元。”李俊德介绍。

时下,正值林下菌菇第二茬成熟采摘期,忙碌的身影、红色头巾、绿色的草木,交织成一道风景线。“原本长草的地方,却长出了木耳和蘑菇,做梦都没想到。”冶海香感慨地说。

泾源县发展菌菇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森林覆盖率37.4%,年均气温6.5℃,年均降水量658.5毫米,具有春少秋多的降水特点,与食用菌生长习性极度契合。近年来,泾源县把菌菇产业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禀赋,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户广泛参与,形成了菌棒加工、菌菇种植、冷链储运、烘干包装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走进香水镇沙南村的林下木耳种植基地,只见林下一排排菌棒整齐悬挂,村民于慧霞和马发卖两人,手脚麻利地将菌棒上的木耳摘下,放入手提桶里。

“相比在外打零工,在家门口务工,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马发卖开心地说。“一年干8个月,能挣2万多元呢。”于慧霞接过话补充,像她们这样的家庭妇女,在菌菇基地有30多人,采摘高峰期超过50人。

沙南村是泾源县第一批发展林下菌菇的村,作为泾源县“三园三片”菌菇产业基地之一,2023年种植林下木耳10万棒,当年收入30万元,除去菌棒成本和人工工资,净收益20万元。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还给泾源县林下菌菇种植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今年,沙南村扩大种植规模,村集体和村民共种植木耳90万棒。沙南村党支部副书记于丰田介绍,原来这片林下地都是空闲地,现在年产值270多万元。

“全县有林地35.38万亩,能够为食用菌带来合适的温湿度和养分支持,肉牛存栏11.5万头、年种植玉米11万亩以上,牛粪、玉米秸秆能够作为菌棒生产原料。”泾源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支持菌菇这一循环产业发展,泾源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种植菌菇的农户和企业给予奖补,支持科技型菌菇企业参与科技项目申报。同时,还与国家菌草中心及福建农林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菌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泾源县菌菇营养价值高,是餐桌上的香饽饽。”菌菇经销商王明明对泾源菌菇的品质称赞不已,他一年经销菌菇300多万斤,产自泾源的菌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政策和技术双重驱动下,不仅激发了农户和企业发展菌菇产业的积极性,更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推动菌菇产业提档升级,为农民增收致富蹚出一条新路。截至目前,泾源县培育菌菇栽培基地10处、林下菌菇种植基地7个,菌菇种植规模达到800万棒,产值近亿元。

--> 2024-08-19 本报记者 剡文鑫 泾源县菌菇种植规模达到800万棒,产值近亿元——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0944.html 1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