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有效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我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城乡融合、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石,更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壁垒。进一步完善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顺利便捷进城落户。优化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标准,确保进城农民能够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活力。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制度试点,鼓励空心化村庄积极探索多样化方式,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住宅资源。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开展乡村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三是引导专业技术力量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倾斜,鼓励城市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为乡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优秀科技人才到乡村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问题。落实返乡入乡人员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兴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一是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机制。以县域为整体,加速“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加强农村供水在县域层面的统一管理和专业化管护。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推进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连通与配套,推动城市公交向乡镇延伸或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完善农村物流统仓共配体系,推进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寄递物流站的全覆盖,优化村级寄递综合服务点布局。二是科学规划乡村空间布局。分区分类进行村庄规划,确保村庄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相协调,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规范优化乡村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三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立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跨市县共建共享机制,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强化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科学选择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一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实现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二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医疗服务的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巩固“互联网+医疗健康”成效,提升村级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落实同乡村全面振兴相衔接的医疗救助制度。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将闲置村舍、厂房、学校等改造为村级互助养老设施,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等服务。推动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与村级养老服务站统筹规划管理,实现资源整合和服务衔接。四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和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一是建设县域城乡产业融合载体。包括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及农业产业强镇。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的发展,打造国家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的重点链和典型县。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吸纳能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经济。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创建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健康养老等城乡融合典型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四是保护开发乡村文化。加强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保护利用,支持非遗传承人、艺术家、企业等在农村建设非遗工坊和乡土人才工作室,推动活化传承和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执笔:赵颖)

--> 2024-08-20 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0955.html 1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