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年年难,尤其是最近两年。既难在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呈增势,也难在当前恰好处于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
宇宙的尽头,只有编制吗?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多数走进就业市场的求职者们对于“铁饭碗”并没有太大“执念”。往届生们有的在考公失利后,及时转换赛道,打算在企业找一份合适的就业岗位;有的拒绝在家“啃老”备考,抱定先就业再择业的宗旨,希望早日实现自食其力。新迈入职场的“95后”“00后”等,因为没有太多经济压力,求职心态更轻松、视野更开放,他们更在意工作是否能带来足够的获得感和价值感,也更加追求自由和生活化。
无论是此次将求职招聘与夜间经济进行有机融合,搭建起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还是多部门联合出台12个举措,支持青年创新创业、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以及全面推行高效办成灵活就业“一件事”,大大提升办事效率和便利度,乃至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每一个举措,每一项政策,都充分展现了人社部门为力促高质量充分就业,想方设法出尽实招,且招招都在就业的“需求点”上。
说到底,就业市场的供需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只有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立足新发展理念,持续挖潜区域资源禀赋,大力推动产业创新,为传统产业“焕新”,把特色产业做优,让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出朝气蓬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才会有更充分的岗位供给。
对求职者而言,是先择业,做一道多选题,还是先就业,只做这道单选题,都是无可厚非的人生选择。只需知道,经济有起伏,人生有峰谷。顺利的时候就努力再往上够一够,进入逆境,降低预期又何妨?熬过周期,挺过低谷,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