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让百姓身边的新型文化空间有里有面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见习记者 马对对 弥 楠 文/图

① 游客在饮食文化艺术博物馆参观。

② 小朋友在航天科技馆感受高科技。

③ 体验“刮碗子”。

④ 跟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

⑤ 在美术馆体验亲子手作。

⑥ 贺兰山天籁艺术村的涂鸦墙。

⑦ 市民驿站也成为阅读空间。

⑧ 王伟在弹奏。

⑨ 钟书阁也是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

⑩ 杨达吾德(左一)教学生制作泥哇呜。

在“最美城市书房”钟书阁里读书、静坐,在兴庆区大团结社区市民驿站里学习蜡染、弹会儿钢琴,在宁夏饮食文化艺术博物馆学包饺子、抓八宝茶,带孩子在贺兰山下山边儿童美术馆走进“魔法森林”体验亲子手作,在贺兰县星光村泥哇呜非遗工坊“玩泥巴”、听古韵回声,在永宁县宋澄村红色印记主题教育展示中心聆听红色故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银川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城市10分钟、乡村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联合多方力量,以嵌入、联合、更新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注入创新活力。

用泥巴吹出美妙音符

用泥哇呜和陶片浇筑而成的拱形大门,用宁夏沙枣木打造的展示架……8月15日,来自四川成都近50人的研学团队走进贺兰县星光村泥哇呜非遗工坊,一进院子就被带有浓郁西北黄土特色的泥哇呜吸引。“我以前在电视里见过,这个是用泥巴做的,可以吹。”11岁的穆彦竹说。

摔打、捏制、钻孔……在老师的带领下,研学团队的孩子们学习用泥土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泥哇呜。“我好喜欢它吹出来的声音,像流星划过夜空。”王梓涵说。泥哇呜非遗工坊的主理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达吾德,平时他带领十多名徒弟在这里制作、演奏,还带动十余名村民在此就业。

暑期人气旺的“最美书店”

“我从小就喜欢到书店看书。”王凤凤从中卫带孩子到银川玩,选择用半天时间泡书店。8月13日是周二,但建发现代城网红书店钟书阁里,台阶上、楼梯拐角处、阅读区、文创区都坐满了人。“找回了大学时期在图书馆看书的感觉,顺带让孩子感受一下这种氛围。”王凤凤说。在这里,人们置身书海,安静地读书或书写,偶尔起身去文创区逛逛,或来一杯咖啡。光线从7楼天井照射进来,纵横交错的书架,树木状的展台设计,人们看书之余,不忘拍照打卡。

钟书阁现代城店3000平方米的空间内藏有9万册图书,把“最美场景”和“人文空间”相结合,营造出氛围感十足的阅读空间,同时围绕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增加个性化多元文化体验等设想,扩充“书店+”概念,让书店成为以阅读为纽带的线下社交场所,为读者带来别样的艺术视角和生活方式。

餐厅里的“饮食博物馆”

“八宝茶虽名‘八宝’,但我数了一下,原料至少有12种。”8月13日晚间,甘肃庆阳游客李国成带家人在兴庆区仙鹤楼吃完饺子来到餐厅3楼的宁夏饮食文化艺术博物馆,和孙女一起体验“抓茶”的乐趣,学习了非遗仙鹤饺子的包法。“我们特别爱吃仙鹤楼的饺子,每次到银川都吃。还有宁夏的枸杞、八宝茶,全家人都很喜欢。”李国成说。

宁夏饮食文化艺术博物馆2022年底建成,在这里不但可以体验包饺子、抓八宝茶、剪纸等非遗项目,还能全面了解宁夏特色饮食文化、地方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优特产等。演绎传统文化的源流,让这里成为学习知识、研学体验、非遗传承、游览观光、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使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是宁夏饮食文化艺术博物馆建设的初衷。宁夏银川仙鹤餐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辰冬表示,每天都有食客来参观体验,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博物馆还会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研学团建、非遗交流团队。“让传统文化在这里‘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下去。”袁辰冬说。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爱国情怀

“欢迎大家来到红色印记主题教育展示中心,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浮雕是1940年3月崔景岳等革命先烈重建党组织、将中共宁夏工委设置在宋澄小学的情景。”8月14日,来自银川、吴忠等地的军事夏令营团队参观了宋澄村红色印记主题教育展示中心和非遗展馆。自治区级剪纸项目非遗传承人任新兰,一边教孩子们如何剪五角星,一边讲述以崔景岳烈士在永宁县开展革命工作及在狱中带领共产党人与敌人展开斗争的故事为蓝本,创作20幅“连环画式”剪纸作品的过程。来自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的李禹诺认真地聆听讲解员关于宋澄村红色历史的讲解,他说:“崔景岳等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铭记烈士的功勋,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永宁县望洪镇宋澄村是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如今,红色精神不断鼓舞着宋澄村的干部群众。2013年,宋澄小学撤并,为了保留这块红色阵地,永宁县在宋澄小学原址上建起“宁夏工委纪念馆暨永宁县党史党性廉政教育基地”,在永宁县文联、文旅局等部门的协同助力下,又先后建成非遗展馆、薪火传承馆、乡愁记忆馆等展馆。如今,市民和游客来到这个以红色教育和非遗体验为主线的新型文化空间,思先烈、忆乡愁,感受永宁这方土地上的厚重和诗意情怀。

山边的儿童美术馆

在西夏区贺兰山下的漫葡小镇,有一处静谧又文艺的地方,它就是贺兰山天籁艺术村。大幅的墙绘、涂鸦,艺术气息浓郁的廊柱、楼梯,每天傍晚民谣乐队的浅吟低唱,让这里成了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的聚集地。在贺兰山书房看看书,在山边儿童美术馆看一场展,在大幅墙绘前拍张照,坐在民谣歌手对面喝着咖啡听一首歌,生活的松弛感油然而生……

8月16日下午,朱海辰和朋友坐在山边儿童美术馆的沙画体验区,用沙子画出不同的图案,他很喜欢这种“沉浸式”体验。“你看,每个松塔都不一样,这是狮子,这个像松鼠……”他们从平罗来银川游玩,在美术馆逛了两个小时,在光影剧场看了小电影,在魔法森林树屋前看到每一个松塔挂件上不同的面庞,忍不住笑起来。

这里不仅是美术馆,也是展览、互动、研学体验的好去处。银川市图书馆在这里设置了阅读岛,和漫葡小镇热闹的街区不同,游客在这里完全属于自己,他们可以静下来,阅读、做手工、看展、思考。

市民驿站也是最美空间

“红嘴雁啊飞回芦苇随风摆。河对面的莎吾烈泰……”8月14日,走进兴庆区银古路街道大团结社区市民驿站一楼舞蹈室,60岁的马小燕和简秀兰等人正在排练新学的广场舞《苹果香》。“我们就住在旁边的前程家园,平时在这里上老年大学的课,最近放假了,就在这儿练习。”马小燕说。

舞蹈室旁边,社区的孩子们在航天科技馆玩起“高科技”。信息智能、风力发电、太空漫步……在航天科技的星辰大海中漫游,一个个科普仪器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早晨我在社区托管班,下午妈妈出去办事,就让我在这里,又能学习又能玩。”11岁的翟家宁说。

走上二楼,非遗展馆、社区缝纫铺、读书角等功能区映入眼帘,几位居民在这里制作布艺花朵。内侧的展厅里,摆放着他们的编织、剪纸等非遗作品。书法桌上,墨迹刚干的书法作品散发着墨香。

突然,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二楼的琴房里,68岁的田青琳和老伴王伟正在电钢琴上练习《童年的回忆》。

“我们每天都到社区市民驿站练琴,已经坚持两年多,感谢社区提供这么好的平台。”王伟是一位盲人,到驿站练琴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老伴为了陪我,教我学习电钢琴,在市民驿站练琴已经成为我们的‘工作’,风雨无阻。”对王伟来说,每天被老伴搀扶着到社区转转,遇见来这里跳舞的居民、到科技馆玩耍的小朋友,听到琴声和周围的欢声笑语,他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集群式打造让文化供给多元化

今年以来,银川市、县(区)两级文旅部门注重文化空间的品牌建设与推广,在创新提升过程中,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本辖区公共场所、历史建筑、楼宇商圈、旅游景区以及非遗资源、民间故事、现当代艺术等资源禀赋紧密结合,通过盘活存量、创设增量等方式,开展新型文化空间集群式打造,在都市商圈、文化园等区域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在旅游景区、非遗传习场、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一批主题功能空间,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空间。

“泥哇呜非遗工坊今年5月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2000多人。我们还制作了泥哇呜文创产品,里面有演奏教程,游客和小朋友很喜欢。”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职业经理人王瑛表示,用这种方式推广和传播泥哇呜文化,共同完成非遗传承的使命,这也是杨达吾德的心愿。“我们还将建立陶泥、贺兰砚等新型文化空间,把非遗文化打造为星光村三产的主线,除了做好文化传承工作,也能够帮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王瑛说。

钟书阁宁夏首店2022年落户银川建发现代城,2023年银川第二家店在建发悠阅城开业。钟书阁现代城店负责人刘贝贝介绍:“现代城店去年接待顾客近40万人次,销售额300多万元,尤其今年暑假,日接待量5000人次左右。”

贺兰山天籁艺术村运营总监郭英表示,山边儿童美术馆建成以来,先后组织过首届贺兰山儿童艺术节、宁夏儿童美术展及各种主题展览、艺术营、音乐快闪、系列公教活动和研学游课程等,截至目前,接待游客20万人次,接待研学团队近百个,参与研学者达5万人次。

与传统文化空间以公共文化场馆为载体的建设模式不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多设在都市商圈等人群密集区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延展度。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聚焦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融合多元业态,打造了一批空间形态“美”、内容品质“好”、服务效能“高”、运营机制“新”的特色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随着文化供给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已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强朝辉表示,从以前公共文化空间很少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从以前只是“面子美”到现在的“里子也美”,银川市在新型文化空间打造工作中,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真正实现了“城市10分钟、乡村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

“我们不仅要让公共文化资源‘动’起来、‘火’起来,也要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起来、‘用’起来。”强朝辉说,未来,银川市将持续加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培育打造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美好需求,在鼓励多元投入、提供精准服务、建立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触摸城市脉搏的平台、宣传城市发展的阵地。

--> 2024-08-2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见习记者 马对对 弥 楠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1127.html 1 让百姓身边的新型文化空间有里有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