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马翠玲:甘为育人铺路石

本报记者 周一青 杨嘉琪 马赛尔

“你是否真正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你是否耐得住枯燥的学习过程?”

这些年,每当年轻的教师问起教育的秘诀,自治区“塞上名师”、石嘴山市第三中学化学老师马翠玲总会问他们这两个问题。

“化生万物,创造美好”。今年56岁的马翠玲提起化学,仍然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33年,马翠玲的年华流淌在三尺讲台,成就了2000多名学子的“桃李芬芳”。

“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力”

1987年,19岁的马翠玲参加高考。

那时,能考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但马翠玲铁了心要成为一名教师:“从小我就爱给别人讲题,在我的母校平罗中学,一些老师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让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成绩名列前茅的马翠玲,志愿上填满了师范院校。最终,她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毕业后,马翠玲回到家乡。她带着在北京的所见所学,带着要让更多孩子从小县城走向世界的梦想,成为平罗中学的一名老师。如何让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初为人师,马翠玲不断摸索,坚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1994年,马翠玲调至石嘴山市第三中学任教,并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

“教育也需要传承,我学成了就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马翠玲说。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

“她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尖子生!”“马老师是我见过最负责的老师”“怎么会不认识呢?很负责很勤奋要胜过学生了,是个很不错的老师”“马老师今天在我们班说了句名言:性质是广阔的,判定是严格的”……石嘴山三中的百度贴吧里,有“马翠玲老师专贴”,至今留存着2008年到2011年间学生们对她的评价。

马翠玲的教育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不爱学的根源是因为不懂,我希望引导他们爬过困难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主爬坡了。”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马翠玲笑了。

为让更多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2018年,马翠玲主动担任学校学生社团“氕氘氚实验室”指导教师:“一些人说,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太占用业余时间,但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启蒙教育。我是老教师,我来。”就这样,社团不仅成为学生们的“充电站”,更成为“转化站”,实验爱好者们在这用心体会,而一些学困生也在这里找回信心。“有的时候我们受条件限制,试剂不全、仪器不全,但那些孩子都是想方设法完成实验,比如用铅笔芯代替碳棒,你看多巧妙。”说起学生,马翠玲眼里有光:“有时我会被学生感动,他们很能吃苦,会在大夏天满头大汗排练化学科普剧,通过点滴的成就找回兴趣,再反馈到学习上去。”

“是引路人,也是同路人”

马翠玲常对学生说,学习就像化学的滴定实验,哪怕是离终点很近的时候,我们可能都看不到变化,看不到希望。然而,一滴滴地注入,一点点地努力,看似没有成效,实际上孕育着突变。

她带的学生,先后有十多名考入清华、北大,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已有60多名获得省级一、二等奖,其中有6名学生代表宁夏参加全国决赛并获得铜牌。

多年来,马翠玲不断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分类施策式教育。

不仅是培养学生。这些年,马翠玲还担任青年教师研修班的辅导员,与60多名青年教师共成长。在马翠玲的影响下,他们大部分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多名教师还在全国、自治区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这些荣誉是对马翠玲的肯定,也是对这位站在讲台30余年的老教师的激励:“我是用信念和热爱,一天天、一步步,助力学生踮起脚尖看更美的风景。未来,我还会甘当孩子们的铺路石和引路人,希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 2024-08-27 本报记者 周一青 杨嘉琪 马赛尔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1772.html 1 马翠玲:甘为育人铺路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