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海英 李涛 邵珍珍)8月28日11时,在中卫市腾格里长流水片区的茫茫沙漠中,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黑林村村民郑存杰正奋力扎草方格。望着沙丘上连片整齐的草方格,他擦了擦汗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带着治沙技术先后去过陕西榆林、甘肃民勤和武威、内蒙古阿左旗、青海海西州,用我们的治沙造林手艺,让沙漠穿上了‘绿衣裳’,还‘铺’出了一条致富路。”
中卫市地处宁夏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黄河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既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的核心攻坚战区,也是黄河中上游十分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国土总面积2049万亩,其中就有64.7%的荒漠化土地,曾是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与沙漠的斗争中,中卫利用麦草方格治沙法,探索形成“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的治沙体系。
随着治沙面积不断扩大,治沙造林的技术工人相对短缺,自2016年起,该市林业部门及国有林业总场组织腾格里沙漠边缘迎水桥镇黑林村、马头村、迎水村300多名农民组建“治沙造林队”。通过开展技术培训,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掌握了扎制刷状网绳式草方格及种草、植树等沙漠治理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农民”。据统计,自2016年至今,他们共为中卫市辖区40万亩腾格里沙漠披绿,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
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这些技术农民成长为“大师傅”,开始走出宁夏,远赴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治沙造林并传播技术,先后为这些地方12万亩沙漠披绿,做活了沙产业。“这些技术农民靠自己的手艺实现了增绿与增收双赢,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路径。”中卫市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介绍说。今年56岁的治沙造林“大师傅”曹淑芳说:“看着沙漠一点点变绿,再辛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