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黄河水“讲”出了新故事。水,不仅带来了生机,还在重塑生产方式,扩充发展“时空”。
在海原县西安镇柳场村,650亩层层叠叠的“小伞头”挨挨挤挤,碰撞出小茴香独有的香气。
“9月中旬就能收割了。今年的小茴香能长到1.45米左右,平均产量肯定能达到350斤。”近日,海原县起航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伏海平高兴地介绍。
“有市场吗?”记者问。
“广州收购商的订单已经下了,目前价格每斤5元到6元,出口到澳大利亚的每斤8元。”
小茴香是一味“温中快气之药”,也是一种香料。据介绍,海原县西安镇有近50年的小茴香种植经验,是当地群众与干旱长期斗争后选育的经济作物。伏海平告诉记者,因为小茴香抗旱,只要抓住苗水就有收获,且投入少、收益大。
“如果继续机井灌溉,再过几年,也种不下去了。”海原县西安镇雨泽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波接话道,井水矿化度高,长期灌溉,土壤板结严重;此外,若遇天旱,井水也没有保障,小茴香难成产业之势。
转机出现在2023年9月28日——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全线通水,关桥、西安、海城3个乡镇24个村用上了黄河水,替换了深层井水。
黄河水来之不易,用好是增收关键。12万亩老灌区开始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且将种植结构调整为以经济作物为主。
然而,新灌溉方式“入驻”并非一帆风顺。5月末,田间滴灌配套设施滞后,眼看影响春耕,急坏了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单位。“我们请来农业专家给群众讲滴灌的优势,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讲‘四水四定’原则和水资源的分配,再讲扬水灌区长效运行,需要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运行方法……”宁夏水发海原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岩说。
“尝试发展了20亩,没想到成了,每亩地用水不到100立方米。”伏海平打算明年将小茴香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将品质再提升一个等级,把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起来,打出品牌。”在关桥乡冯湾村,甜瓜、羊肚菌、番茄……上千栋塑料大棚的作物一茬接一茬、一茬换一茬;西安镇潘家湾村的杨彦军打算再流转土地,踏踏实实种秋杂粮。
不仅如此,新灌区还安装了一个“最强大脑”——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数字孪生泵站平台,四级扬水泵站、71公里主输水管道、22座蓄水池的灌溉运行状态可实现实时监控,并对12万亩灌区进行远程调度、精准计量。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播种面积、所处生育期及需水耗水规律,通过模型平台和知识库,自动生成并适时优化调整智慧灌溉方案,推动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为增产增收做好水的保障。”杨岩说。
8月29日,民革宁夏区委会主委、自治区水利专家王新军告诉记者:“过去受供水限制,当地农民没有信心在土地上大量投入。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引来黄河水,群众有了发展底气,大胆布局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把天拉长,把地拉宽,过去只能在特定季节种的作物,全年都能种了;过去闲置的土地,都可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时间、空间‘双倍增’,加快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