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张生怀: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本报记者 姜 璐 陈 瑶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同心县韦州镇旧庄村,距同心县城100多公里。旧庄完全小学校长张生怀今年52岁,已从事乡村教育工作32年。

8月26日,见到记者张生怀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啥值得采访的,让你们跑这么远。”

张生怀的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从张生怀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到学校“上班”、走家串户家访。旧庄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靠天吃饭,读书是走出这里最好的出路。村民对教育的重视,让张生怀的父亲得到了全村村民的敬重,从那时起,张生怀暗下决心——好好学习,成为父亲那样的“先生”。

1992年,张生怀从原吴忠师范学院毕业,回到村里教书。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小学,可以用“三穷”概括:

穷在学校:土坯房里,雪花伴着寒风吹进来,打在孩子们脸上,冻得人直哆嗦;没有水窖、没有暖气,教师们正常生活都成问题……

穷在教师:5名教师带着50多个孩子,一职多能、身兼数职……

穷在学生:不少儿童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在家种地、外出打工,“实在没钱供了”成为家长的无奈之举……

“教好一个学生,温暖一个家庭。”面对窘境,张生怀痛在心上,他立志要为家乡作出点贡献。

201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旧庄完全小学迁到了新址,土坯房变成楼房、煤炉子换成暖气、学生有了活动室、教师有了办公室,教学条件越来越好。

但新校园面临吃水难题,张生怀带着同事连忙五天,打出第一口窖。操场凸凹不平,一下课,张生怀和学生就在操场捡石块、平地,终于整出一片干净、平整的场地。学校光秃秃,一刮风就黄土飞扬,张生怀和师生又开始种树,让一棵棵小白杨、柳树成为绿色屏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张生怀和师生们的努力下,乡村小学渐渐变了样。

然而现实又给张生怀当头一击。受城镇化推进加快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少村民带着妻儿外出打工,致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最少的时候,全校6个年级仅有41名学生。“上课时我发现,有的知识点讲了四五遍,学生还是不明白。”张生怀回忆。

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张生怀分析教改形势,决定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发展。

面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作为校长兼语文教师的张生怀带头深耕教材,课堂上实践、课后钻研课改,与老师们研讨、剖析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大胆地改革实践。

乡村教育需要情怀,更需要方法。张生怀挨家挨户走访,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在张生怀的悉心教导下,离开父母后容易哭闹的小龙,现在每天都期待上学;起初不会讲普通话的小明,如今能在“六一”文艺汇演上大大方方地表演节目……

“玻璃娃娃”小丽父亲智力低下,母亲离家出走,一家人靠爷爷奶奶的低保金为生。张生怀至今记得初见小丽时的情景,小丽扶着椅子吃力地站着,一双大眼睛害羞地盯着张生怀,小声说“老师好”。“这样的娃,可以送教上门!”张生怀和同事风雨无阻、连续送教两年。不久前,小丽提出想去学校看看。“我们破例让孩子到学校来参加集体生活。她行动不便,老师抱着她上下楼,下课再抱着她到操场上和同学们聊天。”张生怀回忆,在他们的呵护下,小丽开朗了许多,成绩也明显提升。

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是张生怀一直恪守的原则。2010年,他骑摩托车时不慎摔倒,导致左手骨折。妻子李海燕本以为这下张生怀能好好休息一阵子了,谁料第二天就看到张生怀一只手扶着摩托车把骑去了学校。

除了负责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每天还要管理学校的日常……张生怀常常忙得顾不上回家。李海燕心疼丈夫,暑假期间就到学校当义务工,与丈夫一起打扫学校。

多年来,由于学校生源少、资金短缺,张生怀想方设法节省开支,从修剪草坪到维修水电暖,都是他和教师们一起动手解决。

从教32年,张生怀桃李满天下,多名学生考上大学,有的考上了硕士,有的读了博士。2016年,张生怀荣获自治区最美乡村教师称号;2022年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授予第八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创新教师。

“走出去,改变家庭、改变人生。”张生怀坚信,坚守在偏远的山坳,散播文明与知识的种子,定会让更多孩子看到新世界。

再有几年就退休的张生怀还有一些困扰: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学生都到镇上、县上求学,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量不断下降;教育的关键点在教师,孩子们需要全面发展,可是在乡村,拥有音体美专业素养的教师还远远不够……张生怀希望,全社会能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帮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 2024-09-08 本报记者 姜 璐 陈 瑶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3176.html 1 张生怀: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