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来!”
41年前,宁夏没有大学能输送新闻专业人才。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并在宁夏日报社工作过5年的王庆同被宁夏大学“相中”,想将其从盐池调往银川,参与创办宁大中文系的新闻专业并任教。
其实,当年在盐池县委工作的王庆同各方面都很舒心。“听到这个消息,我就说了四个字:我愿意来。”教师节前,88岁高龄的王庆同听到记者提问,讲了两次“我愿意来”。
缺人、缺设备、缺经验……“白手起家”办专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此一往直前,为什么?
“主要还是因为宁夏新闻教育事业需要,既然需要我,我就来。”王庆同说。这和王庆同大学毕业时,第一志愿就是到宁夏服务的初心是一致的。
1958年,22岁的王庆同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和9名同学一起志愿报名到宁夏工作。“我记得当时宁夏要了10个人,是全国要人较多的地方,既然要这么多人,说明这里需要我们。”王庆同说,10个人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用所学专业服务宁夏新闻事业发展,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1983年,47岁的王庆同开始“转型”新闻教育。此时,他离开新闻岗位已经20载,要办好西北地区最早的新闻专业,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迎接第一批新生,绝非易事。唯有一个办法——熬夜苦读,增强内功,融会贯通,再授之于学生。作为“唯二”的专业教师,他还要制定教学计划、实习计划、学生阅读书目等:“那两个月我天天熬夜,头发那时候就掉得差不多了。”
《新闻采访学》《新闻报道与民族政策》……在当时没有现成教材的情况下,王庆同研究出多个专业课程教案和专题,为后来者学习、教授新闻学提供了借鉴。
9月8日,王庆同回忆起从教生涯,在微信朋友圈深情写道:“我建议教师做些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形成专题,作为对教材的补充,这对教师提高‘博览群书 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好处。”
83级45人、84级46人、85级40人……在王庆同珍藏的通讯录里,一行一行记录着每一届学生的人数。如今,王庆同教过的13届870余名学生中,大多数都在新闻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与很多学生至今都保持着联系。我有十几个学生群,学生经常到我家来看我。”王庆同认为,能和学生处成好朋友,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处,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他的问题我们可以放松聊,但是这个问题不能马虎。”让王庆同悉心准备的,是一段寄语:我希望现在的编辑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忘当好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光荣职责,不忘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能够与时俱进,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创造,在新闻岗位上作出学习、工作的新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