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中卫市构建“一沙”“两河”“三山”“四湖”荒漠化防治格局:

沙海泛“绿波” 山河增秀色

本报记者 张 唯 王 洋 李宏亮 文/图

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

巡护车辆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行。

“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守护包兰铁路畅通。

俯瞰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林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

郝丽波(左一)与同事远程监控风险点,排查安全隐患。

各项实验为科学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巡护员在金沙海项目区进行观测。

张志成(左)和赵忠平清理巡护区内的枯木。

8月26日,一辆橘色汽车沿着中卫市沙坡头区国道338线拐入一条无名小路,这里是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员张志成和赵忠平巡护路线上的一个打卡点。不远处,一道围网顺着小路的方向不断延伸,内侧便是两人巡护的主要区域之一——金沙海项目区。

近10万亩巡护范围,两人不仅要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情况,更换红外相机电池,还得负责查看沿途的相关设施是否需要上报维修,以及安全隐患排查等。

站在金沙海项目区,放眼四周,漫山遍野的“网”,绝大部分已风化发灰,但方格间的绿意却随着时间越来越浓。今年雨水丰沛,让这些沙海上的“绿花”生长得更加灿烂。张志成说,两年前种的花棒、柠条等灌木和沙蒿等草籽基本都活了下来。除了这些,让他感受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还有一个细节:去年冬天,在两人巡护的腾格里湖区域,有部分芦苇丛水域没被冻住,吸引了一个天鹅种群留下越冬,数量大概有十几只。

从空中俯瞰沙坡头景区,仍能清晰看到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由内而外,以“一带护一带,五带护铁路”的方式共同构成“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历经40年实现“人进沙退”,沙坡头正被越来越多的绿意浸染,早已不复最初的荒芜。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普科科长郝丽波仍记得,十多年前确定要建立苗圃植物园后,她和同事从3月到5月就没有离开过建设现场,先推平沙丘,再划分地块种上沙生植物、灌木、行道树和经果林。

看着如今枝繁叶茂的大树,郝丽波一脸自豪。这片曾经全部采用节水灌溉设施的园圃,如今除了乔木仍需节水灌溉外,柠条、沙蒿等沙生植物已经能靠雨水存活。

这些年,沙坡头保护区林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逐渐增加,水域水质也在逐年改善,加上近年来沙坡头保护区管理局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2023年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沙坡头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515种,分布脊椎动物303种,甚至连“消失”30多年的贺兰山岩鹨也在监测中被重新发现。

同时,技术手段不断更迭,助力生态环境守护。郝丽波打开手机上的“宁夏沙坡头数智中心监测平台”,上面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火情监控,也能对生态环境实现智慧管护。近年来,沙坡头保护区管理局不断拓展生态领域数字应用,构建智慧保护区“天空地人”一体化全面监测感知网,搭建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与“一张图”可视化平台,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管护水平。“我们现在通过数智中心构建起沙坡头巡护网格化、监测一体化、全区智能化、服务标准化和数据规范化的新型‘五化’机制体系,让资源管护真正从‘用脚丈量’走向‘云端管理’。”郝丽波介绍。

矢志不移推进防沙治沙,中卫市多措并举“驯服”沙海。多年来,中卫市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科学恢复林草植被,因地制宜扩绿增绿,治理完成188万亩沙化土地中的170万亩,实现“沙退人进、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随着大力实施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防沙治沙工程,中卫市先后完成70万亩营造林和11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提高至9.3%和57.4%。

去年以来,中卫市着力构建“一沙”“两河”“三山”“四湖”荒漠化防治格局,划分腾格里沙漠、香山、南华山、清水河4大综合治理区,储备生态治理项目10大类41个,力争到2027年,完成黄河“几字弯”荒漠化治理225万亩。“我们将聚焦59.2万亩防沙治沙年度任务,每年落实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加快建设集生态、旅游、光伏于一体的多结构、多功能、立体化示范引领工程,有力巩固宁夏中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卫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 2024-09-18 本报记者 张 唯 王 洋 李宏亮 文/图 中卫市构建“一沙”“两河”“三山”“四湖”荒漠化防治格局: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4120.html 1 沙海泛“绿波” 山河增秀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