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隆德: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小小菌菇成为富民大产业。

转运行动不便的老人。

普法宣传。

冷凉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送餐。

送教上门。

调解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隆德县扎实推进“红色六盘”党建品牌创建行动,建立并推行党建品牌创建全周期项目化管理机制,强化路径、载体和机制创新,精耕细作、精准发力,有力提升党建品牌创建精细化、规范化,增强示范性、实效性,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党建助力“一键呼叫、接诊即到”服务到家

“喂,您好,我们是隆德县医疗健康总院,在‘医护到家’平台看到您下单需要给孩子测黄疸,现在过去可以吗?”近日,隆德县医疗健康总院党建引领“一键呼叫、接诊即到”调度中心接到县城阳光小区住户李小刚下单,要求上门为孩子测黄疸。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订单指派给隆德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程调调和护士魏娟红。程调调和魏娟红为李小刚的孩子检测后,孩子的黄疸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她们又询问了孩子的睡眠、体重等情况,并交流了母乳正确喂养方法及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等。“上门服务很方便,免去了不少麻烦。”李小刚的母亲说。

隆德县卫健局以开展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行动为抓手,聚焦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残疾人、孤儿、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党建助力“一键呼叫、接诊即到”医护服务机制,将医护服务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实现群众在家“一键呼”,医护服务“即时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护服务需求。

“由县医疗健康总院牵头,成立调度中心,形成‘一个平台、两个功能、四级调度’模式,上线临床护理、慢性病指导等41项业务,接入全县8家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3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6家村卫生室、108个村社区党组织。”隆德县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6+7+10”上线服务功能,患者及其家属在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下单,接单后按照“10+30+1”的调度机制提供医护服务,将之前只能从医院获得的医护服务借助网络获取,实现“医护多跑腿、患者少跑路”。

同时,创新“3+5+10”民呼医应方式,进一步拓展签约医生服务广度,真正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可居家”,打通医院和家庭的“最后一米”。立足群众所需,结合党员所能,由医疗健康总院综合党委牵头,3家公立医院、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医组建志愿服务队14支382人,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村“两委”、村监会、妇联、村医、村民志愿者组建志愿转运队108支540人。对于现场需转运的患者第一时间协助转运至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开展党建助力‘一键呼叫、接诊即到’医护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解决了特殊人群看病就医堵点、难点问题,而且为深化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探索新路径和新方法。”隆德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便民举措实施,服务范围从出院患者拓展到全人群,服务主体从医护人员拓展到基层志愿者,服务方式从家庭签约医生定期服务拓展到按需服务,实现了医护服务从医院到基层、社区、家庭的有效衔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场所得到延续的医疗照护。县医疗健康总院借助“互联网+医护服务”平台,在医院与患者之间搭建了就医新渠道,实现了院外就医“0服务”到“即时服务”,真正打通老百姓就医堵点。

医疗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医院—社区—村卫生室”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了资源统筹利用、管理同质推进、信息联通共享,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和入院同等的医疗服务,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不仅减轻了患者和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节约了医疗资源,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以前老百姓量血压、测血糖等需前往医疗机构,现在只要通过“一键呼叫” 医护人员随时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省就医费用。

“党组+党工委+党支部+党员+志愿服务队”医疗服务新模式,围绕群众就医需求,村医、村(社区)党员志愿者耐心细致、体贴入微的服务,医护人员专业的诊疗服务、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医患双向评价机制,进一步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增强了为民服务意识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今年2月,张程乡崔家湾村1名高危孕产妇深夜马上要临产,但由于当天下冻雨,道路非常滑,加之距离县城远,紧急情况下家属拨通了“一键呼叫”,接到救助呼叫后,县乡村三级护送,最终,孕妇于凌晨3时成功分娩。正是因为及时启动了“一键呼叫”机制,才为孕妇争取到了宝贵时间,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打造“隆德重法”党建品牌推动基层治理

隆德县坚持德治先导、法治保障,融德于法、德法并举原则,打造“隆德重法”党建品牌,探索形成“一引二联、三单六实”模式,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效能。连续5年命案零发生,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殊荣。

坚持“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1+1+3”固原实践要求,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政法单位党组(党委),联动乡村两级功能型党支部(党小组),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带队建、强治理、优服务,全面推进隆“德”重“法”。

规范建成并实体运行县级综治中心,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将城关镇综治中心、信访局、公检法司等10个部门设为常驻单位,全面分析研判全县平安稳定形势,五指成拳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先后协调处置各类矛盾问题110余件,县域社会治理头脑中枢作用有效发挥。

全县13个乡镇成立功能型党支部,整合乡镇综治中心、法庭、派出所、司法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等力量,分组包村、下沉一线,以干部下访,减少群众上访。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1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村、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108个村(社区)成立由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的功能型党小组,常态化组织网格员、“五老乡贤”等力量,全面加强对5类565名重点人员的服务管控,进村入户掌握社情民意,源头预防化解矛盾风险。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牵引,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基层法治工作站“两站”联动,融德于法、德法并举,以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和全链条的服务举措引导干部群众尚德守礼、遵纪守法。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开设红色放映室、老年饭桌、爱心洗衣房、爱心理发馆、义诊室等,定期组织群众观看红色电影、道德讲堂。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等,将民风建设涌现出的模范户、乡贤挑选为“四会”负责人,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遏制高额彩礼、简化婚丧习俗,杜绝黄赌邪毒。举办仪程官宣讲大赛、村规民约朗诵比赛,好公婆、好媳妇评比等活动,逐步形成“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以德润心”的新风气。

充实基层法治工作站专业力量,按照包村到人的原则,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一名法官、一名检察官、一名警官、一名律师、一名司法员(法学会会员),推动“三官一律一员”下沉一线、服务基层,联动乡村两级常态化开展法律问题咨询、法治宣传教育、以案释法等活动,先后开展法治宣传300余场次、法律援助375人、免费代书335份、上门服务490余次,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成为社会治理新常态。

突出警民携手,积极构建联动联防工作机制,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组织网格员通过定期联系、日常入户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需求,及时上报给村社区功能型党小组,经统一梳理汇总形成本辖区群众“需求清单”。对能够自行解决的,协调相关力量先行解决;对于本级难以解决的较大疑难问题,及时上报乡镇功能型党支部协调解决。

对于村(社区)上报的较大疑难问题,由乡镇功能型党支部分析盘点后,分流派单给包村的“三官一律一员”或相关站所,压实责任力促落实。政法干警在接到乡镇功能型党支部派单后,积极响应、实时接单,到村“即办”,最大化解决群众在法治和德治领域的各类需求和问题,确保群众问题有人管、群众需求有人办,努力用脚下“泥土”赢得群众口碑。

将“隆德重法”与各类文体赛事活动相融合,开展“书法普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村BA、仪程官宣讲大赛等活动,努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隆德重法”蔚然成风。深化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用实用好爱心公益超市,以积分促自治,以量化促自觉,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建立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文明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信息库,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开展先进事迹宣讲会、优秀典型分享会等,通过示范引领、道德教化,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八五”普法,组织“三官一律一员”到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宣讲活动,开展巡回审判、检务公开、上门服务等,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开设“隆德重法”专栏,通过“三官”讲法、模范采访等形式,不断提升品牌知晓率、影响率、满意率。

突出村(社区)发现、乡镇化解、县级协调功能,每日联勤巡查网格,及时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问题、管理重点人员,做到发现“日清日结”、化解“日清周结”。积极探索多元化救助方式,为有诉讼需求的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免费代写诉状等法律文书服务。为重点企业、学校送法上门,给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对符合条件的被救助对象争取民政、妇联机关和组织的大力支持,协助申请民政救助、公益岗位等,切实打好救助“组合拳”,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里,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

开展“党建共同体”试点

助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统筹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变‘独有’为‘共享’,从而达到降本增效,去年8个村村均收益35万元。”凤岭乡党委书记惠芳介绍,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对饲草种植、饲料购置等实行集中管理,对农具、圈舍等实行集中调配,提高资源利用率,每头牛养殖效益较以前增加2000元。

2023年以来,隆德县在固原市率先开展党建共同体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443”模式,选取7个乡镇40个村先行先试,推动产业相近的村抱团发展,将党建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年,试点村村均经营收益30万元,高出全县村均经营收益10万元。

隆德县坚持规模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增强比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沙塘镇起初村集体经济业态“五花八门”,果蔬产业分散且体量小,组建党建共同体后,8个村联合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果蔬种植面积达3000亩,增强了市场话语权,收益较以前整体提升约10%。

打破地域限制,让产业关联、互补的村联合起来,串珠成链。城关镇杨家店村发挥红色美丽村庄影响力,以打造“两山”实践创新转化样板为契机,与其他乡镇发展文旅产业的村联手,打造红色教育、房车营地、精品民宿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相互推荐游客、推销产品,6个村仅文旅产业村均增收4万元。

一体推进选育管用,着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杨河乡串河村党支部书记是县内知名养牛专家,挂职乡党委副书记,专职负责村集体经济肉牛产业,全乡5个村去年仅饲草料节约成本40万元。

试点乡镇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乡“一盘棋”推动,破除村域“藩篱”,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温堡乡整合资金,在经营能力强的杜川村建成4村联营肉牛养殖园区,节约固定资产投资成本100万元,肉牛饲养量达300头,有效抵御了肉牛市场下行冲击。试点村成立联合功能型党支部,把各方人才和产业能手吸收进来,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神林村组建蔬菜产业“田秀才”工作站,探索出“三茬种植”经验,1座暖棚比之前种1茬多收益4000元,连续2年收益过百万。

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联合成员大会和监事会,让多个村的党员、村民代表和产业带头人共同参与运营管理,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联财镇去年蔬菜上市前,联合成员大会召开会议,安排党员和产业带头人提前跑市场、找客商,消除了滞销风险。深化“导师帮带”,集体经济强村与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传经验,破解增收难题。去年,14个集体经济强村“一对一”帮助弱村调优产业结构,村均实现收益10万元。

将村集体经济“小产业”深度融入全县“大产业”,去年致力于打造“高端雪花牛肉”品牌,成立县级肉牛产业联合体,20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加盟,推进品种改良,低价配送饲草料1000多吨,订单补栏销售肉牛200余头。2024年,聚焦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城”定位,引导18个村种植菌菇150万棒,沙塘镇成功试种羊肚菌,预计仅菌菇产业村均收益8万元以上。

大力实施“百万强村”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基础好、发展后劲强的村提质增效。对发展后劲不足的重点、难点村,由县级领导包抓,加强统筹协调,一村一策推动发展。联财镇太联村软弱涣散,在县级领导包抓督导下,配强村“两委”班子,盘活闲置资产发展村集体经济。

党建引领“一老一小”幸福指数提升

9月19日,在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的文化广场,衣着整齐的老人们下棋、拉二胡、唱戏,一片祥和景象。“您这两天测血糖和血压了吗?”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上前询问。

李士村辖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2户1112人,常住人口220户785人。“全村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228人,70岁以上的老人106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9人。”齐永新说。

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村集体升级改造老旧厂房,成立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幸福食堂、爱心理疗室、爱心理发室、爱心洗衣室等功能室,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

今年,隆德县聚焦解决农村老年人“有‘吃’吃不好,有‘穿’穿不上,腰来腿不来”的现实问题,指导凤岭乡李士村创新建立党支部领办村级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以“党建红”点亮“夕阳红”。

与此同时,创新“1+6+N”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养老综合办公室,统一协调各项工作;根据党员特长,设置送餐、陪护等6个功能型网格党小组,负责具体工作;根据就近就便原则,组建N个邻里结对帮扶对子,开展互帮互助。组建邻里互助、党员补位、志愿服务3类71人的服务队伍,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养老服务。

建立四种服务模式:以老年饭桌为中心,提供餐饮、体检、健身等日常服务;通过群众意愿,随机开展上门服务;每月、每季度及节庆日开展过集体生日、卫生大扫除等志愿服务;有偿提供送餐、接送、陪护、理疗等定制服务。为村里老年人和特困群体定期开展理发、洗衣、清扫等6项免费基础服务,随机开展送餐、维修、代购等9项优惠生活服务,订单式开展住院陪护、学生接送、订餐配送等5项有偿定制服务。

民生无小事,隆德县以在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等六类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关怀为主,建立特殊少年儿童关爱由县级领导包抓,由一名科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名医护人员、一名爱心妈妈、一名企业家帮扶的“四个一”守护机制,以党建为纽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共帮带包联特殊少年儿童92名。

--> 2024-09-25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4775.html 1 隆德: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