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奔涌向前。
驻足回望,总有一些彪炳史册的重要时刻,穿越时光而历久弥新。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首都北京升起,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宣告响彻云霄。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中华遍布各民族,于今团结史无先。”宁夏,担历史之责、书时代华章,步履铿锵向着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宁夏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历次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稳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走过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写下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个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塞上江南”呈现于世人面前。
穿越时空长廊,我们能更真切地体会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梦想与荣光,见证蜕变与新生。
(二)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翻开历史的卷轴,感受镌刻于时光中的奋进故事。 国庆前夕,首都国际机场。随着国航CA1523航班北京起飞、上海落地,国航第一架C919飞机首航成功。国产大飞机见证着祖国的日益强盛,也标注着宁夏的发展进度——这一抹“空中倩影”的轮胎,就来自宁夏石嘴山。宁夏神州轮胎有限公司制造出适配C919国产大飞机的新型轮胎,推动我国航空轮胎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也为“宁夏制造”再添一枚沉甸甸的砝码。
今日之宁夏,400万吨煤制油项目主要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全国拥有一席之地;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品牌上升至中国第一、世界第四;“星星的故乡”品牌闪耀,“贺兰晴”“六盘润”“罗山翠”声名远播;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农民收入增速的三个“高于”,让城乡各族群众共赴现代化美好生活更有底气与自信……
奋斗,是梦想成真的力量;奋斗,也是改天换地的密码。
曾记否,彼时的宁夏,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一家面粉厂、一座枪械厂和一些手工作坊,就是建区伊始的“全部家当”,农业粮食产量不足70万吨,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8亿元;
曾记否,彼时的宁夏,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通信靠吼,出门靠走,运输只能靠驴马,“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
曾记否,彼时的宁夏,生态环境恶劣,50%的面积荒漠、半荒漠化,“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
曾记否,彼时的宁夏,西海固成为极度贫困的代名词,“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亘古荒原里,建设者的号子声震彻天地;山梁沟峁间,“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焕新山河。从闭塞落后到全面小康,阡陌变通途,塞上遍青绿。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真理光芒指引下,坚定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宁夏用奋进姿态打破“惯性思维”,于千帆竞发中争得一方天地,昂首开启了“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也用鲜活的奋进事实再一次证明——
只要敢想敢干,奋起直追,小省区也能有大作为;“欠发达”何所惧,只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三)
“闽宁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今天的‘金沙滩’,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洗刷才能看得更清楚;奋斗,也需放在特定的故事中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
75年的历史变迁,绕不开脱贫攻坚;新时代的脱贫故事,也绕不开宁夏西海固。
当时间的刻度回溯至1997年,每每到过那里的人们总会深感震惊:教室没有门,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学生写字;孩子们光着脚丫,穿着补丁摞补丁但仍然能看得见肉的裤子;马铃薯卖不出去,农民们整夜排队守候在加工厂门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拉水的人和毛驴走得小心翼翼……
贯穿西海固漫长岁月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种粮难”等困境,让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直呼,这里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贫穷有多沉重,改天换地的奇迹就有多震撼。
只有见过西海固的贫瘠,才能真正懂得贫苦群众对于摆脱苦难的渴望;只有知道上百年囿于家园困境的挣扎,才能真正了解贫困地区群众希冀脱贫致富的梦想;只有理解跨越苦难的历程,才能真正明晰互助协作的伟大意义。
西海固的改变,离不开一场跨越山海、赓续28载的牵手。
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同年,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
宁夏和福建的“山海”情缘拉开序幕。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到银川市参加闽宁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并深入西海固地区调研。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生存难题,习近平同志提议,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将西海固的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到这里。
闽宁村迎来了开荒拓土、改天换地的几多春秋。从当年入村人数不到8000人的移民村,到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闽宁镇;从搬迁之初的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跃升到2023年的1.78万元以上;从“干沙滩”上的“独一份”,到以闽宁镇为示范,裂变“孵化”出160多个闽宁示范村,建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119个,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的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
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故事,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生动缩影,更是宁夏乃至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步。
这关键一步,开启了摆脱贫困、追逐梦想的远征。
随着2020年11月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西海固彻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宁夏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这一战果宣告了宁夏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也生动印证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无比正确性。
这关键一步,承载着大国领袖无尽的期望和心血。
闽宁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伟大事业。5次出席联席会议、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主推、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多年来始终念兹在兹……闽宁两省区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脱贫攻坚、加强长期协作、实现互利共赢,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东部扶西部、“多数”帮“少数”、外力促内力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彰显了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真理力量,为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创造了成功经验,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历经百年沧桑,把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树立在复兴之路上。
(四)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2021年,热播电视剧《山海情》还原了闽宁协作的历史,再现了宁夏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战贫困、促发展的动人面貌。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今日神州,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宁夏坚持把团结稳定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片土地,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走来——
宁夏因地处草原农耕交会带,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跃地。一部宁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由多元走向一体的交融史。
这片土地,每天都有动人的故事发生——
1959年,自愿来宁夏参与建设的上海支宁青年陈乃瑜在固原老龙潭探测洪水流量,在同洪水搏斗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2011年,吴忠青年李潇、纳振东追赶歹徒,身中数刀,经过800多米浴血拼搏,协助民警力擒劫匪;吴忠市利通区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她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扎根基层的“蒲公英”……
这片土地,充满邻里和谐的温暖旋律——
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内,爱心理发、老年饭桌等惠民服务,于细节处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灵武市城区街道镇河塔社区,辖区居民中少数民族占38.7%,民生服务中心、石榴籽就业车间等“小机构”的开设,提升了社区“大服务”,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居”;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来自9个乡镇的800余户多个民族移民群众,邻里相处宛如一个大家庭……
物理空间的互嵌推动心灵互嵌,交往的深入带来思想认同。
和睦的宁夏,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奋进的宁夏,从贺兰山下到黄河岸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心凝聚、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昂扬的宁夏,率先在全国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市县两级全覆盖、连续40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必将激励鼓舞全区各族群众继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纵观过往,无数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眺望前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也必然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宁夏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今天的中国,恰恰处于越往上地势越险要的关键处。
今天的宁夏,同样处于改革发展慢进即退的关键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宁夏考察,都对宁夏区情实际有科学剖析。从2016年指出“宁夏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强调“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的实际”;到2020年指出,“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强调“开放不足是制约宁夏发展的突出短板”“民生短板还不少”;再到今年6月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部民族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任务重”……谆谆话语,科学标定了宁夏区情现状,也锚定了我们未来的前进方向。
看当下,宁夏正处于加快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山川共济、城乡融合、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新阶段,虽然前行之路上机遇满满,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区最大实际,发展质量不高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眺未来,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省份的宁夏,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大潮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抓不住历史机遇、跟不上改革步伐,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失去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
实干如磐石,筑牢梦想的根基。
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方能汇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愿景照进现实;“实”字托底,“干”字当头,把总书记对宁夏的殷切嘱托、无限期望变成塞上大地的壮美图景。
担当如脊梁,撑起时代的责任。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越是使命任务艰巨,越是风险挑战严峻,越需要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发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号令。向着更高目标攀登,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努力蓄积不畏难的攻坚精神,保持知重负重的登攀步伐,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六)
“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述往思来,一个事实举世瞩目: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揆诸当下,一个结论颠扑不破:走进新时代,“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建设美丽新宁夏,总书记历次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宁夏篇”,是指引宁夏向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前行路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更是未来征程中宁夏步履坚定、斗志昂扬的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放眼未来,一个启示发人深省:不管前方道路如何坎坷、考验怎样艰巨,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不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变,就一定能凝聚民心、汇聚伟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