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谢兴昌:讲好“山海情”的故事

谢兴昌指着墙上的资料照片,给谢孜涵姐弟俩讲述在西海固老家的艰难岁月。 本报记者 陈郁 摄

人物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村民:谢兴昌

闽宁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谢孜涵

地点 闽宁镇山海小院

电视剧《山海情》让闽宁镇走入全国观众视野。20多年来,闽宁镇通过东西协作、移民吊庄、生态修复、黄河扬水、菌草固沙等一系列举措,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治理、发展绿色产业。如今,闽宁镇已从最初的8000人发展为6.6万人,把曾经的戈壁荒滩发展为现代化移民示范点。

谢孜涵:爷爷,这个四四方方的木头柜子是什么呀?

谢兴昌:这个东西叫风匣,是爷爷小时候在老家烧火做饭用的。我们小时候,吃饭烧的是柴火,风匣的作用就是吹风,让柴火烧得更旺,让铁锅热得更快。风匣一响,满屋子都是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一顿饭少说都得花一个小时,哪像现在的燃气灶,干净方便还环保。

谢孜涵:您小时候的生活跟我们现在一样吗?

谢兴昌:我小时候的日子苦,跟你们可大不一样。1961年,我的父亲病故,家里没了顶梁柱,本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我只有6岁,但记得非常清楚,很多时候吃的都是面糊糊、菜糊糊。那时候,我们兄弟4个没有新衣服穿,一家人省吃俭用,攒了好久攒够一元钱,在供销社扯了6尺布,做了一条新裤子,谁出门谁穿。这个故事我曾经讲给很多人听,拍摄电视剧《山海情》时,还被写进剧本,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确确实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谢孜涵:您是啥时候搬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搬呢?

谢兴昌:我是1997年搬来的,当年由福建、宁夏两个省区在这里共建了闽宁村,我们一家人从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来到这里,成为搬来的首批移民。老家那个地方太苦了,干旱缺水、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刚搬来时,这里也是一片戈壁滩,啥也没有。娃娃们也问我为啥要搬?我就给他们说,这里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有黄河水,有各种项目带来的就业机会,娃娃还可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是一个有希望的地方。你看看现在,不就啥都有了,通过奋斗换来了衣食无忧、精神富足的好生活。我们心怀感恩,会把“山海情”的故事接着讲下去。

(本报记者 陈郁 整理)

--> 2024-10-03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5415.html 1 谢兴昌:讲好“山海情”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