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烟火笼罩“小吃巷”

走访街巷:吴忠市利通区西市场南巷

讲述人:马祥

关键词:烟火气

热热闹闹,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在吴忠市利通区,没有哪条巷子比西市场南巷更聚人气。这条巷子是利通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市场(西市场)的一个“分支”。

西市场伴随了几代吴忠人的成长,大到家具家电,小到针头线脑,还有日常离不开的蔬菜瓜果,几乎家家户户的生活用度都与西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名气,南巷较西市场自愧弗如;可论历史,西市场就被南巷甩出几条街。

现西市场建址于利通区古城镇五星村。把时钟倒拨五六十年,当这里还是一片农舍、稻田时,西市场南巷就已经作为村里的主要巷道迎来送往着车马人流。

今年61岁的马祥是五星村人氏,自小就和家门口的这条巷道“交情”匪浅。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也吹开了中国西北小乡村普通农户心底的花。彼时,五星村周边已自发形成了农贸集市,路远车稀,商贩和顾客吃饭成了难题。

马祥的父亲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商机,他买了口铁锅,支起了棚子,在集市路口卖起了炒面。生意好得超乎预期,周围很快复制出一批效仿马家的小吃棚,有形的竞争倒逼马父拓展经营、增加业态。

于是,马祥及母亲、姐姐加入“战队”,手抓羊肉、炒面、锅贴、包子,多种选择“焊牢”大批回头客,每逢三六九集日,马祥撸袖上阵,手不离瓢地起锅、炒面,仅炒面一个“单项”,一天就得用掉2袋面。炒揪面大碗0.7元、小碗0.5元,再加上每斤1.3元的手抓羊肉、0.7元一盘的锅贴,让马祥家的小吃棚生意异常红火,在人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1980年前后,这个小吃棚一个集日就能收入四五百元。

在此后的几年里,那条还未被正式冠名的小巷子被浓浓的烟火气卷裹,香气氤氲中,这里既寄托着食客对美食的向往,也饱含着从农民“跨界”为手艺人的马祥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老周家的羊杂、老孙家的镜糕、老马家的炒面、老杨家的饺子……一个个小吃摊和他们所处的小巷一样,虽然没有名字,却因其独特的味道“名”震四方。

既有烟火,更有人气,这条有味道的小巷,成了吴忠人集体的“舌尖记忆”。

时光荏苒,小巷及周围被一次次列入城市规划,逐渐演化为利通区最大的农贸及小商品集散市场,这条小巷也有了名字,并成为市场内部主干道。 论理,西市场南巷承担着市场内部通行重任,应该保持畅通无阻。9月25日,记者采访时,却看到小巷两边有序施划了许多摊位,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

“西市场南巷路边摊多是本地农民将自种的蔬菜瓜果拿出来售卖,既能保障民生,又能繁荣市场,还能方便市民就近购买到最新鲜的农产品,可谓一举三得。”吴忠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高生艺说。

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贵的是,西市场南巷并未因此丢掉烟火气息,她只是变了一种方式,成为这一代吴忠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 2024-10-05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5514.html 1 烟火笼罩“小吃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