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民族团结是宁夏闪亮的名片。近年来,宁夏文旅部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突出文旅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可视、可亲、可感、可触特点,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
近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探寻宁夏文旅产业发展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密码,感受宁夏各族人民群众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艺创作,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优秀的作品,让人共情。
2021年5月,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宁夏师范学院(现宁夏师范大学)原创情景剧《红军粉的故事》将党史、民族团结故事、军民鱼水情搬上这个中国大学生最高艺术舞台,荣获艺术表演类戏剧一等奖及节目优秀创作奖。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宁夏,途经西吉县兴隆镇,看到老百姓靠蒸、煮等简单粗加工技术食用马铃薯,已掌握制作苕粉、河粉、米粉技术的红军战士开始教群众用马铃薯制作粉条。
“先把马铃薯切成碎块,再使用石磨将碎块磨成淀粉汁,之后用粉勺把淀粉汁漏成条,开水煮熟后捞出晾干。红军手把手教授,让粉条制作工艺在当地流传开来,粉条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粉’。”宁夏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剧目主创王琦说。
如今,当地群众不断传承、改良红军教授的粉条制作技术,发展制粉产业,“红军粉”已成为宁夏南部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宁夏师范大学的一次创作座谈会上,老师们被“红军粉”的故事深深触动,萌发了创作灵感,主创团队历时半年,创作排演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红军粉的故事》。
《红军粉的故事》深挖红色资源,将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故事搬上艺术舞台,话剧《干娘》则是一部现实题材原创作品,呈现了一幅宁夏各族儿女亲如一家的温暖画卷。
《干娘》的编剧王志洪说,这部剧讲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
《干娘》的故事发生在“西海固”某县城社区里。社区主任马明霞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腾出自家院子里最好的五间房让贫困学生无偿入住,并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下岗的丈夫和女儿不理解她,和她发生了冲突;乡亲邻里不理解她,觉得她是自找麻烦。但她用真情化解了这些“不理解”,所有人共同努力,为社区里的贫困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这些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从社区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而马明霞也成了这些人共同的“娘”。
“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准发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好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负责人蒋全洲说。
“红艳艳的太阳宁夏川,红丢丢的枸杞亮人眼,红彤彤的脸蛋笑开颜,红火火的日子好喜欢……”这首《红火火的日子》是由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编曲、填词,他们用歌声记录美好生活。红宝村是一个移民村,各族村民共同生活。近年来,红宝村推动培育农民合唱团,以文化为媒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漫葡小镇,每到傍晚就热闹起来。“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项目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史诗剧目《灵州会盟》、民俗故事节目《黄河婚礼》等16部旅游演艺节目以及36个街头表演项目、268分钟沉浸式夜游体验,让宁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自2023年6月开园以来,超过100万人次游客走进漫葡小镇同游同乐。
红色之旅,以红色基因培根铸魂
9月2日凌晨5时30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盐池县展开。该县6所中学的6000余名师生沿长城徒步36公里,上好“开学第一课”,用脚步丈量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
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各族学生有说有笑一同前行。“36公里的徒步,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徒步过程中各族同学相互帮扶,我们全班47个人没有一个人掉队。从这次活动中,我们真正体会到‘石榴籽’精神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深刻意义。”盐池县第三中学九年级(3)班学生左晨华说。
盐池中学高二(10)班班主任张永新表示,这是盐池县首次面向中学生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历经10个小时,磨砺了孩子们的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盐池县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持续挖掘革命烈士纪念园、李塬畔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构建现场教学、研学等科普、劳动沉浸式教学模式,讲好宁夏故事,以红色基因培根铸魂。
从1995年开始,固原二中师生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前夕从学校出发,走山道,前往位于城区西南方向的任山河烈士陵园,为先烈扫墓,缅怀英雄,再徒步返回学校。
在固原二中校长何成江看来,29年来,这条路越走越宽,内涵越走越丰富,“这条路寄托了我校各民族师生‘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切感受和美好祝愿,成为我校各族学生教育的新载体和活动的新园地,也成为我校民族团结的‘标识’”。
这段红色之旅,需要毅力,需要团结,才会成功。固原二中高二(2)班班主任张红梅告诉记者,在行走过程中,各族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搀扶、互相理解,这是一次很好的共同成长的机会。活动的初衷不是让同学们比拼谁走得更快,而是要让大家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同在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从这场红色教育中汲取力量。
“民族团结+乡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祖国西北的广袤大地上,宁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
宁夏的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强村、交往交流交融活村”为发展思路,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依托各级培训,文旅小村庄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促进天南海北的游客交往、各级培训学员交流、农特产品交换。”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告诉记者,通过与全国42个村联盟,让交往交流交融从县内向区外拓展。截至目前,该村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区外游客占30%以上。
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主题活动,如“村味、村居、村品、村厨、村钓、村超、村晚、村戏、村跑”等,旨在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文化底蕴的“宁字号”乡村文旅品牌。
“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更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播撒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负责人王光华说。
专程从山东聊城来到青铜峡市小坝镇先锋村的收购商宁尚海,看中这里的葡萄皮薄多汁还甜,每年都要来收购。“最近六七年,我在拉葡萄做生意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在这里,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身边的好多人都想跟着我来这里旅游。”宁尚海笑着说。
在中卫市黄河·宿集,融合本地文化和景观资源优势打造的顶尖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把乡村旅游体验变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在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外地年轻创业者进村追梦、外出工作的本地年轻人回村发展,实现了村内与村外互联互通、东西部人才交流互动等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每一个生动的乡村旅游业态都成为宁夏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真实写照。它们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宁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更在旅游过程中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宁夏的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焦建鹏认为,在宁夏的乡村旅游中,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文化体验、品尝特色美食、观看民族表演等活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层次交往。
如今,游客在宁夏可以亲身体验到塞上江南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宁夏各族群众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种交流与融合也推动了宁夏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