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谋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高移民生活质量——

星海镇的“星产业”

本报记者 苏 峰 龚依然

近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富慧翔鲟鱼鱼子酱加工产销基地,一条条重达百余公斤、长达2米多的鲟鱼在养殖池内游弋。石嘴山市富慧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富告诉记者,2019年,他在枣香村盐碱地上投资建设鲟鱼养殖项目,目前基地已改造盐碱地120亩,建成鲟鱼养殖车间10000平方米、鱼子酱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基地带动周边移民就业30余人,生产的鱼子酱远销北京、山东、哈尔滨等地。”孟宪富坦言。

星海镇是大武口区唯一的乡镇。近年来,大武口区加强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以星海镇镇域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撂荒地900亩、盐碱地2000亩,规划平整总面积1万亩,建成祥河村、隆惠村、临湖村等高标准农田1万亩,将全镇400多亩建设用地纳入产业发展、民生事业中进行全盘考虑、统筹推进,对祥河村八分沟组木材市场进行搬迁整治,集中安置村民549户,腾退建设用地100多亩,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针对星海镇距离主城区不到5公里、离邻县城区不到10公里,适宜发展城郊型特色设施农业的现状,大武口区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为农业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以星海镇隆惠村菌菇产业园为核心,大力发展菌菇产业,加快构建菌菇产业体系。在整治后的土地上,建起菌菇产业园1个,新建、改造菌菇棚140栋,带动辐射周边祥河村、星光村、枣香村等6个村,年产鲜菇2000吨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积极发展设施渔业产业,推广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耐盐碱新对象筛选及驯养等技术,实施“鱼菜共生”发展新模式,引进德希恩、富慧翔等企业,发展鲟鳇鱼、南美白对虾、斑点叉尾鮰等名优产品养殖。

在隆惠村菌菇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排排菌棒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簇簇平菇从菌棒两端窜出来。移民们动作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箱。从隆德县奠安乡移民至隆惠村的赵菊梅赶早“打卡”。“采摘蘑菇一天能挣90元,骑上电动车5分钟就赶来了。”在她眼里,家门口的这份工作不仅是自己的“钱袋子”,更是全村人的“摇钱树”。“基地有86栋菇棚,试种的猴头菇喜获成功,今年有望扩大规模。”由移民转型为技术员的杨晓霞告诉记者,占地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今年自产100万根菌棒,村里消化70万根,剩下30万根外销。

近年来,隆惠村坚持党建引领,从突破盘活闲置资源入手,因地制宜发展菌菇特色产业,种植香菇、灵芝、平菇、羊肚菌等。村集体年收入增至200万元左右,带动移民就业300余人,年人均增收约3万元。昔日盐碱地里沉睡数年的温棚园区焕发生机。

星海镇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把“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贯彻始终。加大增绿补绿力度,栽植树木10万余棵,修复生态脆弱片区4449.89亩。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解决好“群众脚下路、百姓门前灯”等民生问题,全力改造巷道25.4公里,新建农村公路38公里,累计完成湿地保护修复面积1.16万亩。试点推行“共享农场”“共享菜园”等裸露土地治理新模式,让“疤点”变“亮点”,让“裸土”变“菜园”。

大武口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星海镇属于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区,谋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让星海镇正发生3个可喜“新变化”:致富之路越走越宽,通过整合碎片化土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菌菇产业园、果蔬采摘园,探索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土地效益越来越好,通过“小田变大田”,实现亩均节水50%、节省肥料65%,亩均增收150斤左右、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绿水青山托起乡村之美,提高移民生活质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2024-10-15 本报记者 苏 峰 龚依然 谋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高移民生活质量——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6399.html 1 星海镇的“星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