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安小霞)“你看这稻穗,饱满得像要溢出来!预计产量比去年高。”日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综合示范基地迎来“闽宁1号”水稻大丰收。该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孙建昌站在稻田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有一片280亩的试验田,种的就是‘闽宁1号’。这片田地是引黄灌区盐碱地,保肥能力差、通气不良,曾经种啥啥不长,但‘闽宁1号’却在这里茁壮成长。”
“‘闽宁1号’的成功,是闽宁协作的结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与宁夏的同行一起,在福建、宁夏、海南三地育种,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孙建昌告诉记者,“闽宁1号”是该所与福建农业专家共同培育了10年的成果,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而且米质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
据悉,“闽宁1号”在宁夏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到788.8公斤,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高达729.84公斤,较对照增产5.5%。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闽宁1号”的高产特性,更彰显了其在宁夏水稻产业中的潜力。“难能可贵的是,‘闽宁1号’水稻的耐盐碱性能,使它在盐碱地上的种植成本大幅降低,每亩地可以节省15公斤种子,相当于节约成本90元,这对推动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孙建昌说。
目前,“闽宁1号”已经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明年将在宁夏大面积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