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一支活跃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的文艺团队

本报记者 强永利

表演小品。

演奏电吹管。 本报记者 强永利 摄

日常形体训练。

演出前的准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演出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时代风貌的体现,是时代风气的引领者。中卫市古典艺术协会自2018年5月成立至今,演出团队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数十人。团队成员中,有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也有企业、学校、社区志愿者,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是“00”后。歌舞、器乐、合唱、相声、旗袍秀、朗诵……他们整合社会资源,在传承经典文化、传播人生态度、增进自身修养中引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6年来,他们下沉乡村社区,演出上百场,观众逾十万人,他们用文艺助力乡村振兴。

三个女人一台戏 退休后开启“艺术人生”

“我们的节目上央视了!”9月2日,刘晓萍将这一喜讯发给队友王红艳、潘勤。

这次上央视的是她们表演的啦啦操。9月1日,2024星星故乡·宁夏沙坡头半程马拉松暨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在中卫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跑友齐聚沙坡头区。刘晓萍带着14名团员,在马拉松赛场的折返点表演啦啦操《我们都是追梦人》,为跑友们加油助威。

次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了此次半程马拉松的盛况,中卫市古典艺术协会表演啦啦操的特写镜头就在其中,牛仔裤,白色T恤,手持彩色花球,笑容灿烂,极富感染力……

2018年,刘晓萍、王红艳、潘勤携手成立中卫市古典艺术协会,刘晓萍任会长,王红艳、潘勤任副会长,自此开启他们退休后的“艺术人生”。“辛苦了几十年,退休后终于可以为自己曾经的梦想启航了。之所以起名古典艺术协会,就是想通过传承经典文化,来传播积极的人生态度、增进自身修养、引领女性追求真善美的精致生活。”刘晓萍说,成立中卫市古典艺术协会的缘由,也与自己刚退休时的一段经历有关,“刚退休那会除了打麻将,无所事事,等着生命老去的感觉特别痛苦,我不想这样活着。”

有一次,刘晓萍参加敬老院组织的慰问活动。“我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屋里屋外种了很多花草。70多岁的老人都能如此热爱生活,我有什么理由躺平呢。”刘晓萍决定一门心思把古典艺术协会当作事业来做。

万事开头难。没有排练场地,没有经费,为了节约资金,队员们有时早晨5时起床,上午演完一场,下午五六时再赶到另外一个地方演一场,晚上八九时才能回家。“有时为了省点路费,一天赶3场,除去各种开销,连请队员们吃一顿饭都做不到。”刘晓萍说起起步时的苦,记忆犹新。

“我们团队所有会员都是志愿加入,没有工资。随着团队慢慢有了名气,才接到一些商演,基本上能维持协会的运转。团队从刚开始只有几名演员,发展到如今每场演出,有六七十人出演,节目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还吸引了中卫市歌手胡玉德、小品演员黎丽梅,以及《沙坡头盛典》原副总经理李艳楠等专业人士加入,演出内容更丰富、专业性更强、表演形式更多样,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潘勤说。

中卫市古典艺术协会成立6年来,已演出上百场,观众逾10万人,足迹遍及乡村社区、部队、工矿企业、敬老院、孤儿院等,还曾受邀到香港演出,舞蹈《中国脊梁》拿了二等奖,在圈内的名声越来越响。

我的团长我的团 团里的故事说不完

由于演出大多在室外,看天气预报,成了潘勤每天的习惯。

“这几天可能有雨。”中秋节期间,协会接到沙坡头区滨河镇的两场演出任务,上午在西关村,下午在光明社区。

“注意,先迈右脚,小碎步跟上……”晚上10时,在排练厅里,潘勤、王红艳和20多名队员们仍在排练。

雨在路上,演出在路上,努力也在路上。

因为出演小品《彩礼》中“女婿”一角的演员临时有事,在大家排练完歌舞后,客串演员留下来临时加练。

“古典艺术协会创作的情景剧《婆婆也是妈》、小品《彩礼》,每次演出,主办方必点,观众也反响热烈。”68岁的刘成江在小品中饰演岳父,为了取得好的演出效果,他一遍遍打磨细节。

第二天上午9时,演出准时开始。上百名群众围坐在舞台前,一边品月饼,一边欣赏演出。当演到第八个节目小品《彩礼》时,天空飘起小雨,但群众兴致盎然,没人离开。

“小品《彩礼》演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高额彩礼害人,不可取。”西关村村民汪兴东说。

“古典艺术协会的节目我经常看,形式多样,演出水平也高。”看节目的中卫市供电局退休职工张建安接过话茬。

13个节目顺利演完,现场掌声不断,潘勤和王红艳长舒了一口气。清理完现场,下午社区的演出还在等着他们。

协会中有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也有企业、学校、社区志愿者,以女性居多。

作为指导老师,李艳楠在协会成立后的第一场文化广场演出中,就为协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从开场到舞台、灯光各环节,一遍遍演练,保证无缝衔接。

51岁的白小霞,原本是个表演“小白”,经过黎丽梅的悉心指导,其小品表演天赋被挖掘,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全是戏。如今,她与潘勤一起成了小品专业户。

在协会,王红艳素有“铁娘子”之称,退体后回到银川,但每次协会有演出,她都义无反顾赶回来。

53岁的杨玉玲退休前是当地一名公安干警,57岁的钱禧梅是企业退休职工,她俩是一起加入协会的。

“当时我啥也不会,舞蹈还是来这里学的,每天晚上都要来练一两个小时。协会还组织大家‘每日一读’,朗诵和分享好的文章。在这里,我由内到外都‘年轻’了,心情好了,家庭都和谐了呢。”杨玉玲说。“我就是奔着团长刘晓萍来的,有她在,我们安心。”钱禧梅说。

在54岁的钱金玲眼中,团长的故事很多。6年前,钱金玲的女儿突发急性胰腺炎,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在半个多月的治疗中,刘晓萍和队友们自发捐款近万元。无独有偶。35岁的队员汪爱玲前几年突发脑出血,协会积极组织捐款。平日里,协会内外的人只要遇到困难,协会队员们都会积极捐助。

如果不去尝试 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

“我的变化就是来自团队的帮助,是团队点燃了我对美的追求,也成就了今天的我。”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礼仪培训师胡雯是古典艺术协会的形体指导老师,也是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

7年前,胡雯刚生完孩子,为身材发福发愁的她,看到同事加入协会后发生了积极变化后,胡雯也加入其中。“那时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在户外选个空地就地排练,冬天冷、夏天热,但是大家训练很投入,让我很感动。”胡雯说。

看到队员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形体训练,胡雯就自费到广州、上海学习现代礼仪形象塑造与动态训练等,并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定期给队员们进行礼仪培训。通过训练,大家改正了各种不良习惯,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和活力。

事业促人成长。如今,胡雯经常受邀给当地很多单位进行专业培训,口碑颇佳。“在这里的7年,胡雯就像脱胎换骨一样。”刘晓萍说。

50岁的尹晓春在中卫市月星商场上班,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赶去参加训练。她已经多次参加舞蹈演出,并在团队找到了快乐。45岁的张岚婷原本就喜欢舞蹈,在这里,她又唱又跳,成为大家眼里的“两栖明星”,浑身散发着光芒。

62岁的拓万利退休前在中卫市某机关工作,年轻时喜欢文艺,会演奏电吹管。今年5月加入协会,如今已经演出10场。他加入协会的第一场演出是在中卫市文化广场,当时观众有好几百人,当他演奏完,很多熟悉的朋友都围过来跟他打招呼。“我很享受舞台上的感觉。这个团队的演出氛围很纯粹,简简单单,很有正能量。”拓万利说。

“我以前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带这么多人到处演出,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这个时代给了我圆梦的机会。”刘晓萍说,参与其中,自己也获得了成长。刘晓萍的父亲已经86岁,每次看到女儿演出,都会把演出的照片分享给朋友看,在老人眼里,退休后的女儿活得更真实、更快乐。

在协会,潘勤是个多面手,除了演出,大小的文字资料都由她执笔,她创作的农民画作品《以德润廉》在2024年“书香墨韵颂党恩 清风廉洁润心田”全区廉洁文化主题书画展活动中入展。“协会就像一块试验田,让每一个人在这里找到成长机会,找到自我,展现最光彩的一面,这种快乐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潘勤说。

快乐无关年龄 同频的人会相互吸引

中卫市古典艺术协会尽管来自民间,但无论是在管理,还是节目质量上,要求一点也不低。

“我刚开始表演的是男声二重唱,看到群众喜欢,我们的男声小合唱增加到了6人。在这里大家都很有归属感。”74岁的中卫市老年大学副校长温玉宝说。

有一次,刘晓萍带队到一个村子演出,起先对方还以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草台班子”,有点爱搭不理。演出结束后,村委会负责人惭愧地对刘晓萍说:“真的看走眼了,原来你们的节目水准这么高,欢迎你们常来。”去年夏天,协会到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夹道村演出,63岁的口琴演员何彬1人吹4把口琴,村民们感到新鲜又震撼。演出结束,村民们围上来,不愿意让他走,现场百余名群众和演员一起,进行红歌大联唱。“看到老年人眼里的光,村民脸上的兴奋,真的让人难忘,也更加觉得我们做的事有意义。”潘勤说。

今年8月初,多才多艺的何彬在北京参加第三届IRGC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类,并夺得金梅花朗诵成人组一等奖。平时协会有演出,何彬还客串主持,发光发亮。

古典艺术协会每场演出都有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教师、中卫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郑芸镜是古典艺术协会的会员、古典舞指导老师。“舞蹈不在于高超的技巧、多好的身材,舞蹈呈现的是一种自信、自爱的状态。”郑芸镜的话为队员们推开了一扇艺术之门。

在乡村,小品尤其受欢迎。为顺应人们对小品艺术的喜爱,协会围绕当前热点话题进行创作,小品《彩礼》就是这样诞生的。“我们的出发点就是用节目说话,让观众满意。”刘晓萍说。

在新时代,作为宁夏沿黄城市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卫这座历史小城焕发出的文化魅力引人瞩目。

去年,全国共10个城市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中卫市荣膺其列。截至目前,中卫市共有民间文艺团队131个、乡土艺术人才574人、文化志愿者1068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种民间文艺产业。

“我了解协会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会充分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谈及未来如何发展,刘晓萍说希望将来能通过活动把社会上一些好的团队吸纳进来,实现资源优势整合,共同发展。

“这些年,通过我们的带动,让大家看到,老年人退休了也能发挥余热,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最幸福的事。当你专注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快乐自然就伴随着你,无关年龄。”刘晓萍说。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作为一支活跃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的文艺团队,这是中卫市古典艺术协会给出的答案。

--> 2024-10-21 本报记者 强永利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6898.html 1 一支活跃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的文艺团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