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山下的海原大地,城乡秀美、产业兴旺,处处可见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发展、籽籽同心一家亲的温馨画面……今年以来,海原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深做细培根铸魂、活动载体、文化浸润、产业带富、互嵌共融“五篇文章”,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向心力。
■ 坚持党的领导 筑牢思想根基
海原县有回、汉、东乡、满、蒙等18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2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3.54%。近年来,海原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各项工作。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海原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民族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县委重要议事日程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民族工作汇报,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
先后制定《海原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工作方案》《海原县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任务清单》等12个文件,为民族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制度保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海原县人大、政协每年对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调研检查,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落实。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累计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00余万元,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致富产业培育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全力解决各民族群众的发展短板问题。
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海原县不断创新创建载体,大力开展“八进”活动。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月、移风易俗等活动,举办“乡村文化大舞台”,编演民族团结节目、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用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用身边的故事感召群众,共建共享美丽乡村。截至目前,该县先后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39个。
“我们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民族情感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海原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
■ 用好活动载体 铸魂凝聚人心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9月23日5时,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532名师生,从海原县城出发,徒步36公里前往关桥乡,开启重走红军西征路寻访关桥堡会议遗址“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研学活动。
中秋节主题班会、经典诗词朗诵、文化实践课、传统美食制作……在每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海原县各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形式开展庆祝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9月28日晚,海原县“与党同心·与国同庆”红歌大合唱比赛在全民健身中心举行,来自全县各机关、乡镇的28支代表队,以传唱红色经典歌曲的方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送上殷殷祝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海原县精心打造红色教育、企业蓝海、银色科技、墨色书香“四色研学”路线。组织学生开展清明节祭奠英烈、“行走的思政课”和夏季研学等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各族学生心中。定期开展阅读夏令营、冬令营、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思辨中汲取力量。
深化“结对子”“手拉手”“认干亲”等群众性交流,经常性开展社区邻里节、“我们的节日”等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活动。依托展馆展厅、乡村舞台、教育基地、广场公园、景区景点“五类阵地”,常态化开展广场舞大赛、村BA、青年集体婚礼、红领巾讲解员、民族团结进步月等一系列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关桥乡红色教育基地等各类阵地和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平台,深入实施视觉形象工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指导社区吸纳党员、退休干部、暑期大学生等组建科普“智慧行动”“七彩假期”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安全、送健康、送法律、送关怀”等服务,真正把关心关爱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 增进文化认同 构建精神家园
“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海原县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全力发展‘一主四特’产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顺利实现脱贫……”在海原县地震博物馆解说员的介绍下,来自县内外的游客通过今昔对比,深入了解和感悟海原大地震、抗震救灾、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历史和成效,以及乡村振兴的可喜变化。
以海原地震博物馆为载体,该县充分利用牌路山生态公园环境优美和地震博物馆人员流动密集的优势,全方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今年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日前,在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堂上,老师通过“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等专题课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带进课堂,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每个学生心中绽放。
近年来,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该校与福建的学校建立师生交流长效机制,积极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奏响“闽宁协作一家亲,团结奋斗共圆梦”新乐章。
“今年组织志愿者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移风易俗宣讲、科普课堂、家风家教传承和‘纺织巧心灵’等系列活动50余场次,推选‘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26户,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三河镇兴业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玉东说。
坚持就近、便捷、贴心原则,海原县在村庄、社区、乡镇及企业,精心打造具有教育体验、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101个。常态化开展社区邻里节、主题文艺会演、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850余场次,以文化赋能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移风易俗”等先进典型、优秀人物2300余人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和“五个认同”思想基础。
■ 聚焦产业带富 共创幸福生活
为了不让一个村民掉队,贾塘乡黄坪村成立种植养殖合作联合社,把全村农机具统一起来,低于市场价向养殖户和种植户全程提供饲草配送、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和销售等服务,一揽子解决壮劳力缺乏、土地撂荒、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全村养牛户从过去的50户发展到现在的212户,养牛总量从300头发展到3100余头,村里的8000余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去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万元,危房改造350户,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低保户总数下降100余人。“不让一个村民掉队是我们坚守民族团结的底线,也激发了村民和谐共处、共同致富的内生动力。”该村党支部书记田兴林说。
“这几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转型发展菌菇产业,每年额外收入8000元左右,生活有了更好保障,增收渠道多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三河镇富陵村村民马玉武说。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和交通运输已成为该村三大支柱产业,全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17715.8元,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该县聚焦高端肉牛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族群众养牛传统经验,推行“一对一”“一对多”帮带机制,建成“牛王谷”填补宁夏良种牛繁育空白,突破了宁夏肉牛“种子芯片”卡脖子难题,全区首个“牛脸识别”技术落地,海原牛肉荣登国宴,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
抢抓创建全区“四水四定”试点县机遇,建成中部干旱带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发展高效节灌面积12万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优选推出精品旅游线路6条。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公布的“2024中国最美县域榜单”里,海原县等全国107个县市区榜上有名。
今年以来,海原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702元、11646元,增速15.2%、13%。各族群众互学互鉴共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
■ 突出守正创新 促进交流交融
为了让幸福社区这个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劳务移民稳得住、能致富,该社区深入推进技能提升、稳岗就业、社会融入等重点工作,带动社区居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我们持续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培训劳务经纪人品牌、创业贷款扶持创业等举措,帮助2000多人就业,户均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15700元。”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黑正刚说。
小区下水管道堵了、道路施工影响居民出行、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在海城街道东城社区,这些问题都能快速解决,还要归功于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黎盛生坚持1年多的红色直播活动。“我们是多民族共居的社区,畅通社情民意通道,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够更好地维持和谐稳定。”黎盛生说。
立足各族群众交错混居的分布结构,海原县从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推进各族群众深度嵌入。建设以石榴红、黄色为建筑主色调的住宅小区14个,对生态移民、拆迁安置、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新建集中居住区,采取插花式混居方式进行安置,形成同小区共单元、同村庄共小组的生活结构。
立足交通运输大县优势,创新“支部+公司+协会+运输户”经营模式,制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标语,张贴在货车车体上,让2万余名货运司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动宣传员,不断擦亮“海原司机”劳务金字招牌。引进闽宁纺织、卡立方等7家企业落户海原县,帮助1300余名各族群众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蜕变。强化校企合作,选派学生到福建厦门企业顶岗实习,学技术、开眼界、长本领。
组织闽宁青少年开展跨区域双向研学交流,有序推进“西部志愿者计划”,积极为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与全国各地青年共事共学、交往交流。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训、劳务输出、专场招聘会、落实以奖代补政策等多项举措,海原县的10万劳务大军遍及福建、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借助闽宁协作、交通运输产业等,全县各族群众不仅在县内实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也实现了与全国各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的海原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日益深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