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的闽宁协作花卉种植示范园里,宁夏西月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包装刚刚采摘的非洲菊。目前,该示范园年产郁金香、非洲菊、大飞燕等品种鲜花2000余万枝,销往全国各地。 本报记者 马楠 王洋 摄
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村民采摘榆黄菇。科技特派员张金河师从福建省古田县为民食用菌研究所陈为平教授,带领欣荣村村民冬种羊肚菌,夏种榆黄菇,帮助村民增收。 本报记者 白茹 摄
闽宁产业园涵盖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服饰研发、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力争到2025年,建成东西部协作的现代化示范产业园区,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500个。 本报记者 马楠 王洋 摄
在同心县王团镇圆枣村闽宁协作扶贫车间里,当地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本报记者 白茹 摄
2024年7月31日,由宁夏博物馆和福建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和合共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中旬,为宁夏人民更好地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献。 本报记者 左鸣远 摄
第二十五届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隆德县第四中学支教。支教期间,他们积极为当地农特产品代言,助力乡村振兴。今年4月29日,该支教团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本报记者 王猛 摄
厦门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黄拯之在永宁县闽宁中学给学生上地理课。自1999年起,厦门大学持续选派研究生支教团赴海原县、隆德县、彭阳县、永宁县等地开展教育帮扶。 本报记者 李宏亮 摄
由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市委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歌剧《山海情》,生动地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涌泉村为代表的宁夏西海固人民搬迁至银川市近郊永宁县境内的移民发展史。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
2023年9月14日,福建援宁医疗队队员张秀喜在离开宁夏前,来到永宁县木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授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本报记者 左鸣远 摄
六盘山高,闽江水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福建与宁夏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福建以东部之长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赶超,以扶贫结缘带全面协作,为宁夏实现后发赶超催生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一批批挂职干部、支教、支医团队,一个个闽商往返于闽水之畔与黄河岸畔,心手相依,携手并进,形成了全面协作、共同繁荣的生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