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根脉与新枝

——盐池道情的传承与创新

本报记者 张晓慧 文/图

范殷贵在雕刻道情皮影。

道情工坊内收纳了许多老物件。

道情艺人田凤英展示道情皮影。

道情艺人在麻黄山演出。

盐池道情流行于麻黄山一带。早期源于甘肃环县地区,最初以皮影形式演出,清末民国初,开始由艺人扮演,逐渐在盐池县形成一种皮影与艺人同台演出的民间小戏,其音乐唱腔与皮影相同。

道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道情艺术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在盐池县麻黄山下,起伏着、回荡着、悠扬着的是代代传唱的盐池道情,也是盐池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

1 盐池道情的前世今生

秋色斑斓,山路弯弯,盐池县麻黄山乡的秋天有种别样的美。随着车轮一路向前,山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别具一格的传统村落、窑洞民宿仿佛书写着盐池古城的历史文化脉络。

走进唐平庄村,一处修缮一新的窑洞庄院映入眼帘,院子里树木苍翠,草坪泛绿,青石铺路,环境清雅而不失庄重。印象里大山深处民居多是黄土堆砌的旧窑洞,如今,这里的旧窑洞已被废弃了很多,经过改造后新窑洞显得更加气派。

在唐平庄村窑洞庄院里,有一间特别的窑洞“道情工坊”,坊内陈列着关于道情古老的乐器、珍贵的剧本手稿、各种皮影剪纸作品,每一个老物件都静静诉说着麻黄山道情的前世今生。

“这些老的乐器及手写剧本凝聚了道情传承者的心血,是我多年来寻访多地,从老艺人手里淘来的。最古老的物件是一个动物皮影,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唐平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范殷贵说,目前,唐平庄村有7位道情艺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这几位老艺人能唱善拉,每个人都可以担当不同的角色。原汁原味的唱腔,让人完全沉醉在乡村原生态的道情音乐里。

麻黄山道情融合了陕西定边、甘肃环县道情的特点,结合风土人情,经过不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麻黄山道情并延续至今,2019年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道情皮影的演奏音乐源于道教的俗曲道情,有“伤音”“花音”“慢板”和“飞板”之分,曲牌体和板腔体并存,清唱与伴奏相间,其音调或高亢激扬,或婉转流畅,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四弦、笛子、笛呐、唢呐、甩梆、铜锣、干鼓等。

“道情是国家濒危剧种,剧种丰富多彩,节奏感鲜明,且有婉转悠扬的拖腔烘托气氛。盐池道情使用麻黄山的方言土语,给这一剧种增添了独特的风采。”范殷贵介绍,1936年,盐池成为革命根据地,不少道情艺人参加了革命文艺活动,经常以道情形式演出反映革命斗争的小戏,如《红军打花马池》《打土匪》《红军打屈县长》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没有道情的专业剧团,但盐池县秦腔剧团也曾以道情形式演出过若干剧目,民间自乐班村村皆有。如今,经过不断发展演变,麻黄山道情逐渐形成表演内容为演唱、道白和皮影相融合的皮影与艺人同台演出的形式。目前,已整理编排了坐唱形式的《幸福生活感谢党》《盐池赞》等50余部道情清唱短剧目。

如今,盐池道情与皮影结合,新颖的形式让老艺人们每次演出都吸引了不少观众。“道情皮影戏让观众眼前一亮,孩子看见就不想走了,道情戏配上皮影,比原来清唱有趣很多。”盐池县居民李建新说,中秋节他带着孩子逛古城看演出,道情原生态的唱腔和韵味带给他满满的回忆。

2 老艺人的“曲中人生”

在麻黄山乡,没有人不知道田凤英和徐有科老两口,他们因道情结缘,从年少唱到白发,在麻黄山谱写了属于他们的道情人生。

走进老两口的家,一进大门就被3孔气派的窑洞吸引。“1孔窑洞我们休息用,另外2孔窑洞放置的都是与道情相关的配套设备,还有一个小剧场,乡亲们可以到我家来看道情。”年逾古稀的田凤英说起自己与道情的缘分滔滔不绝。

年轻时的田凤英为人热情、大方活泼,经常在村里组织各种活动,在台上唱歌、唱戏,样样都会。“当时村里人都认得我,每次我上台演出,还有‘粉丝’挤在台前为我鼓掌呢。”田凤英笑着说,她在表演中逐渐爱上戏曲和曲艺,在听民间老艺人在村头表演道情后,她对道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天资聪颖,听过一遍就会唱,就这样,她开始“四处偷师”,自学自唱,不亦乐乎。

徐有科年轻时是一名村医。因为舅舅是道情艺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徐有科耳濡目染也喜欢上道情。“我觉得这个调调特别好听,幽远绵长,走在山路上吼上几嗓子,感觉特别舒服。”徐有科笑着说,那时他去村民家看病要走不少山路,他便边走边唱,大山深处总回荡着他悠扬的道情唱腔。这个懂医术又会唱道情的后生不知不觉走进田凤英的心里。

一把四弦、一副板胡、一句句简单的曲调、一连串“嘭嘭嘭”的渔鼓清音……没有特定的服饰,不需要华丽的舞台,徐有科和田凤英凭着心中的热爱和坚持,一唱就是几十年。“道情主要采取借灯、传影、配声的手段演绎故事。节奏有欢快的,也有悲伤的。乐队分为文场与武场,乐器有四弦、二胡、大锣、小锣、渔鼓等十几种。”徐有科说,最拿手的就是《十月怀胎娘艰辛》,除了演唱经典曲目,他还会结合现实自编自演一些道情戏。

在老两口家的另一孔窑洞里,四弦、四胡、铰铰、管子等道情乐器随处可见,还有皮影戏的影窗以及形态各异的影人。“麻黄山道情皮影的主要表演道具是用牛皮刻制的,造型丰富精美。雕刻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等工序进行。”范殷贵是一名剪纸艺人,有20多年剪纸手艺。这些皮影有些是他从甘肃环县老艺人手里淘来的,有些是他自己雕刻的。这些道具可没少让他费心,更倾注了这些年他对道情这一剧种的热爱。

“老百姓的戏唱不完,不能丢!”在徐有科看来,日子虽然越过越好,但他心里依然有着一个心愿。

“这几年政策好,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视,趁着这个好机会,我可以多做些传承工作。有请我们去唱道情的,能去的一定要去。”徐有科说,虽然道情市场没有过去兴旺,但依然有一部分观众存在,一场演出有1000名观众他们唱,有10名观众他们也唱。

3 盐池道情的古韵新声

“文明实践润民心,学习雷锋树标杆。干群关系心相连,塞上枫桥护稳定。”9月21日,一场在盐池县长城关城门下的“道情传理论”又开演了。在白炽灯映照下,白布上的皮影栩栩如生,白布后面的艺人们正吹拉弹唱、舞动皮影,十分热闹。

这几年,盐池县深入挖掘道情的前世今生,打造“道情传理论”宣讲品牌,融合麻黄山的方言俗语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道情词”,提高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通过联合文联、道情传唱艺人、民间作曲家等进行“道情词”现代化创新,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正确传唱。

为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盐池县累计投入40万元打造“道情传理论”宣讲品牌,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将原汁原味腔调、曲牌及代表性唱段进行分类整合、展播推广,借助乡音传党音,既吸引广大爱好者参与道情曲艺学习,充实了道情队伍后备力量,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道情传理论宣讲以艺人坐唱为主,使用渔鼓、简板、四弦、笛子、唢呐、甩梆等10余类乐器,通过伤音慢板、伤音飞板、花音二流板和花音飞板四大板路曲调,将党的创新理论、老百姓的生活现状谱写进一首首道情的乐曲里,在乡里乡外、田间地头广泛传唱。”范殷贵说,如今“道情皮影戏”成为曲艺宣讲的新形式,剧中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道具,勾起老一辈的怀旧情绪,激起青年人的好奇心,在润物无声中凝心铸魂。

盐池县整合文联艺术家协会、民间作曲家等力量,编创积极向上的现代化“道情词”43部,其中,《学习党的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精神指航向》等曲目,有力推动党的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谦让劝和》《红白喜事脱习俗》等曲目,大力弘扬了时代新风,在寓教于乐中提升文明素养;《盐池赞》《国富民强看今朝》等曲目,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生动展现盐池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局面,为群众献上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佳肴。

目前,“道情传理论”演出在盐池县长城关景区、窑洞党校等群众聚集地和节会期间开展百余场次,超过万余人次观看。

“每次我们演出,有好多家长带着娃娃一起听。这种有乐趣、有内容的宣讲方式,大家不但可以听明白,还能充当宣讲员,讲给别人听。”范殷贵说,道情艺人利用老百姓对道情剧种的喜爱,把党的好政策及宣讲理论编排到剧本里,让更多村民听得见记得住,让党的理论宣讲入脑入心。

4 传承路上等待“枝叶扶疏”

眼下,让徐有科最忧虑的一件心事,便是他和老伴唱了一辈子的道情,面临失传的困境。

“我们这几个老艺人年龄大了,在当今这么好的政策下,如果道情传承不好、发展不好,我们感到对不起道情人,对不起道情戏的老祖宗。”徐有科坦言,让他比较欣慰的是,在老两口的熏陶下,5个孩子中的老三老四也十分喜欢道情,虽然他们目前有各自的工作,但是说起道情,都能拉出来唱几段。

锣鼓要人敲,戏要有人唱,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演员。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命脉,守望与传承是道情艺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命题。徐有科、田凤英夫妇用大半辈子时间去守住道情,而现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道情传承好。

2021年,盐池道情作为国家濒危剧种入选自治区“十四五”时期濒危剧种保护扶持项目,年拨付扶持资金50万元,用于濒危剧种保护传承。为传承保留盐池道情珍贵剧目资料,盐池县组织人员全力搜集整理道情传统剧目,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拍摄录制,整理复排演出道情传统剧目29部,对道情艺术表演团队进行扶持,支持盐池道情优秀传承人、艺术表演团体、兴趣爱好者积极参加区市县重大艺术赛事活动;在文化月系列活动、送戏下乡、广场演出等活动中以及景区景点,为盐池道情提供演出机会。近5年来,盐池道情已演出457场次,演出费用110余万元。

“道情的发展离不开新人演员的培养,同时也离不开更多的新人观众,让现在的年轻人去知戏、懂戏,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让道情艺术在戏曲的百花园中被永远传唱。”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李月新说,今年,盐池县为指导鼓励培养道情传承人,以徐有科名义成立农民文化大院,开展创作、排练、传承等工作,并根据相关政策对非遗传承人按照级别予以补助。将盐池道情项目及传承人纳入《盐池县非物质文化系列丛书》《盐池非遗》等书籍中予以留存传播。同时,由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出资为道情艺人们购买了道情演唱的乐器、道具等,让麻黄山道情表演无后顾之忧。

“把道情传承好是每个道情人的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情、支持道情,这样道情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春天。”范殷贵说,今年国庆假期,他们编排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祖国繁荣启新程》等节目,在全县进行多次表演。

如今,老艺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道情剧种传承好。

--> 2024-10-25 本报记者 张晓慧 文/图 ——盐池道情的传承与创新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7496.html 1 根脉与新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