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其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作为一项系统化、复杂化、长期化工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坚持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崇尚立德、重视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包含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立德,即立真善美之德,立时代之德,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德对教育者提出了多种要求,不仅要求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树人,即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人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立德与树人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立德是树人的内在要求与保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树人是立德的具体目标与指向,以树人为价值追求,方可体现教育的本真意图。
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新时代,立德树人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政治品德方面,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思想品德方面,树立以真为根本的科学世界观,以善为核心的进步人生观,以美为灵魂的正确价值观,坚持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三是道德品行方面,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认真遵守家庭美德,以家庭幸福祥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四是基本素养方面,要加强身体健康,保持阳光心态,坚持向善向上,自觉勇于担当。
推动学科交叉,促进融合育人。学科划分是明确学科研究边界的基础,基于此,学校得以建立健全教学体系、教学交流平台、教学评价机制等。但学科划分易导致学科之间融会贯通不足及学科综合实践性较低等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实践道路,需要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从多个方面促进融合育人。首先,要建立综合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认知社会热点、难点和痛点。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其次,需要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在尊重学科教学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再次,需要鼓励跨学科校本研修,建立横向、多维的跨学科教学研究机制,为各个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及方向,鼓励其围绕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课程改革等开展集体教研、集体培训等,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
关联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推动整体育人。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创造性的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将学校教育的育人实践与校园生活的切身体验相互融合。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方式,但知识和价值输出无法有效代替切身体验,因此,高校需要关联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推动整体育人。首先,关注学生生活。要以学生的成长规律、生活经历等为基础,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前提下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成立“成长导师”“校长面对面”等多种机制,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与管理水平,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融入到学校活动中的各项细节中,建立健全整体育人的运行机制,营造“处处是课堂、事事是学习”的校园文化。最后,需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设立特色课堂,如“人际沟通技巧”“营养小厨师”等多个选修课程及特色社会活动,鼓励学生进入社区调研、开展社区服务,不断提升学生个人能力。
融合家校力量,推进协同育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提高立德树人成效,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育人,也应注重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当前,校家社协同在推进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才能推动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首先,学校需要通过教师家访、深度约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整体结构等,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需要坚持“引进来”政策,积极邀请社会人士、相关专家、优秀家长等为学生提供教育支持,鼓励其以自身专业特长参与学校建设和学校治理,为落实立德树人建言献策。再次,需要坚持“走出去”政策。学校应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教导其以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人文情怀。同时,社会也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通过责任共担、资源共联、活动共建、平台共享的方式建立协同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打造实践大课堂,构建多层面、多维度的协同育人机制。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3A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