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审时度势的思量,敢于打破陈旧观念、突破偏见束缚、破除惯性思维,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新方位、新矛盾、新环境中找准定位、选对路径。
前两天,新华社携手董宇辉在宁夏贺兰山下直播,向全网粉丝介绍宁夏美食美景、特产好物。伴随主播脚步一路走进葡萄庄园,西夏区也再一次“破圈”出行。
仔细数来,宁夏的许多美景美地似乎都与西夏区息息相关。“贺兰晴雪”、葡萄酒庄园、镇北堡西部影城、怀远夜市……坐拥独特资源的西夏区,这些年在文旅发展方面可圈可点。今年以来,西夏区更是围绕“食、游、购、娱、体、展、演”,不断刷新银川城市新“夜”态,将“流量密码”成功转为“留量收入”。若问西夏区何以“破圈”,关键可能就在一个“新”字。不断推出新场景、新产品,不断迎合新群体、新理念,不断创造新模式、新形态,才能一步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向纵深发展。
与“新”相对为之“旧”,不断推陈出新,也就意味着,要不断打破旧有模式,走出思想的“舒适圈”。也许有人会说,“舒适圈”有何不好?它意味着快捷、稳妥,过往经验拿来就用即可;也有人很乐意将此形容为一种咸鱼心态,说是甘于平凡。但说是平凡,倒不如说是一种不勇敢。沉浸于舒适圈内,更像是人不断地被自我说服、调节适应的画地为牢,是长久以来安于现状、不愿挑战的以逸待劳,更是一种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中趋利避害的逃避选择。
试想一下,倘若人们都乐于用熟悉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办法在手,谁还会费劲巴力地冒着失败的风险去探索新路子、寻找新途径?如果总有党员干部把“原来”搬出来当借口,动不动就说原来就是这样发展产业的、过去就是这样服务群众的、曾经就是这样招商引资的,一味求稳无为,困在思想的“舒适圈”内躲着问题走,遇到工作困境、发展困难、民生困惑时,又如何要求他们绞尽脑汁来破解改革难题、提升民生福祉?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这样墨守成规的惯性思维,不仅带来思维的固化、行为的僵化,更会导致该变向时不变向、该转弯时不转弯、该“破圈”时不“破圈”,坐失发展良机、阻碍发展脚步也就成了必然。
文旅产业也好,其他发展也罢,保持审时度势的思量,敢于打破陈旧观念、突破偏见束缚、破除惯性思维,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新方位、新矛盾、新环境中找准定位、选对路径。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的当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在开动脑筋、开阔思路、走出老路上付出更大勇气,在调结构、转方式、强动力、添活力上付诸更大决心,不困于一时一隅,我们才能以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解决好问题、打开新局面。
走出思想“舒适圈”,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对于地处西部的我们来说,更是如此。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保持“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从思想上、观念上挣脱安逸、懒惰的包围,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身责任意识,用理想信念勤掸“思想尘”,更要拿出实际行动,摒弃画地为牢、未富已安、遇事先掂量风险的思想倾向,碰到事情敢想敢干、面对问题不推不躲,能在改革的精气神上做加法,敢在破除思想桎梏上想办法,时刻做到主动作为,顺势发力。如此,我们才能在稍纵即逝的机遇面前“慧眼识珠”,在汹涌澎湃的发展大潮中奋力追赶,在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中争得主动,推动改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