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
说起我退休的日子,粗略计算,已经是4000多年前的事情。
我是一枚尖底瓶,来自仰韶文化晚期,这个名字是现在的主人给我起的。我出生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那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作为容器取水。而现在,我到了一个叫做宁夏博物馆的新工作单位,属于“退休返聘再就业”,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当文物。
【今生】
尖底瓶出土于隆德县凤岭乡,身形高50厘米,尖圆底,外表装饰细绳纹。许多人第一次看到我时,都疑惑于这个摇摇晃晃的身材不怕摔碎吗?其实,尖底瓶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可是很有讲究的。
古时候的人们在使用尖底瓶时,会在瓶颈处牢固系上绳子,汲水时,将空的尖底瓶放入水中,瓶则自动倾倒。装满水后,瓶口因重力作用会自然向上,尖底瓶又恢复平衡,使得汲水十分方便省力。这种器具的出现,表明我国原始居民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懂得了重心的相对位置与浮体稳定性的关系这一力学原理,并运用制成便于使用的器具。因此,仰韶时期出土的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用来取水用的器皿。
然而,部分研究人员在用尖底瓶做实际的取水模拟实验时发现,将部分尖底瓶放入水中后,不仅没有出现“水满后自动直立”的效果,相反,瓶子在进入后,反而会倒立,因此,学术界一直对尖底瓶汲水的作用持保留态度。
宁夏博物馆研究部工作人员魏亚丽介绍,为了研究尖底瓶更加准确的作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美国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尖底瓶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科研人员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八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5000年至6000年)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尖底瓶底部的残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
同时,通过对甲骨文的进一步研究,也发现尖底瓶似乎与酒有着某种联系。在《说文解字》中,对“酉”的解释是“八月黍成,可为酎酒”。甲骨文后期才将“酉”写作“酒”,甚至在金文时代,仍有一体将“酒”写作“酉”。如果将甲骨文当中“酉”字的形状与尖底瓶相比较,不难发现,甲骨文“酉”字的字形与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形状高度相似。
在甲骨文的记录中,只记载了两种与酒有关的文字,即“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而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这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的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这项研究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尖底瓶作为酿酒器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直到今天,关于尖底瓶的作用考古界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它都表现出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