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
我是一头牛,在宁夏博物馆二楼大厅最显眼处“住”了很多年。现在我可是宁夏博物馆的超级明星哦!常有人好奇我是老黄牛还是大水牛?其实我是西夏时期的一头老黄牛。作为西夏青铜冶铸技术的巅峰之作,我的制作集冶炼、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定能让你初见时便心生震撼。我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我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也见证了由游牧部落向农耕社会转变的千年历程。历经风雨洗礼,我非常珍惜每次和人们目光交汇的那一刻,也很乐于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感受那份“一眼千年”的奇妙与感动。
【今生】
走进宁夏博物馆展厅,鎏金铜牛总能成为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焦点,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问得最多的问题便是“这是水牛还是老黄牛”“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大”。
这头金光闪闪的大金牛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整尊铜牛长1.2米,重188千克,静静跪卧于展台上,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着一种莫名的威严。来自上海的游客倪先生站在展柜前,细细凝视欣赏,“来之前就对这件镇馆之宝充满期待,亲眼见到后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之后还想继续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为何鎏金铜牛能成为镇馆之宝占据展厅C位?宁夏博物馆讲解员王晓燕回忆,自己初次踏入宁夏博物馆的那一刻,就被鎏金铜牛栩栩如生的形态所吸引,当时并不知道它镇馆之宝的地位,担任博物馆讲解员后,她了解到这件文物之所以能成为镇馆之宝,不仅仅是因为其外在的华丽与精致,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从各个角度欣赏鎏金铜牛,都能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从正面来看,牛角立,两耳竖起,屈肢而卧,双眼圆睁且外凸,在灯光的照射下,鼻头光亮润泽,仿佛正在呼吸一般。转至侧面,颈部肌肉健硕,脊椎骨贯穿背脊,肌肉纹理清晰可见,尽显力量之美。绕到身后,牛的后腿线条流畅,尾巴轻卷,平添一份灵动与活力。“一个游牧民族竟然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大型鎏金铜牛,工艺水平甚至可以和宋朝相媲美,真的很不容易。”王晓燕感慨道。
同时,鎏金铜牛也见证了黄河流域宁夏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是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后来经过两次迁徙到了中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游牧经济变成了农耕、畜牧兼营。”宁夏博物馆工作人员魏亚丽说。可见,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或咏之,或绘之,或颂之。鎏金铜牛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静静地卧于时光一隅,仿佛听到一声呼唤,就能立刻穿越时空,重回那个时代,再次为主人效力。它身上流淌着岁月的光泽,见证了无数个日出日落,让每一个驻足欣赏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