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天高云淡六盘山

本报记者 李 涛 马 楠 王 洋 李昊斌 文/图

秋高气爽,六盘山层林尽染。

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景区等生态资源,泾源县大力发展农家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清晨,薄雾笼罩六盘山。

位于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王化南护林点。

护林员将痊愈的野生动物放归山林。

护林员马成君踏上巡山路。

六盘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西北的绿色明珠”。这里不仅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六盘儿女世代守护的绿色宝库。近日,跟随护林员的脚步,我们深入六盘山腹地,一同见证六盘儿女在生态修复中创造的绿色奇迹。

入秋后的清晨,六盘山在薄雾的笼罩下多了几分柔和的神秘。山间的小路蜿蜒曲折,仿佛一条静谧的丝带,将山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在大山的怀抱中,王化南护林点就掩映其中。

“六盘山分布着大大小小50多个护林点,我刚开始就是从护林员做起,随着这边的生态变好,加上兴趣使然,我也从护林员变成了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一员。”随着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郭志宏的脚步,我们踏上了巡山的旅程。郭志宏对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种动物都了如指掌。从护林员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者,郭志宏身份的转变也印证着六盘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变迁。

“我是‘林二代’,从小就跟着父母巡山。这条路我走了快40年,这一路的人工林都是我们一棵一棵栽种的。”正如郭志宏所言,六盘山生态修复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成效显著,每一步都凝聚着护林员们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从植树造林到防治病虫害、森林防火等多种措施的实施,使得原本因过度砍伐和自然退化而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改善。如今,这里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

“以前这里因为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但现在,你看,植被恢复得很好,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了。”郭志宏边走边说,“之前巡山,会时常看到一些不认识的鸟,我就开始拍鸟识鸟,现在六盘山识别记录的鸟类已经从158种增加到了347种。”

巡山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树木,从高大的松树到低矮的灌木,再到各种草本植物,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生态系统。郭志宏介绍,六盘山的植被恢复工作非常注重物种多样性,这几年因为人工林密度太大不宜于野生植物的自然生长,就通过间伐、修枝、抚育等方式逐渐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从而增加植被的多样性。

截至目前,保护区管理局已在挂马沟、卧羊川等5个国有林场,分12个标段,完成了1.5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使用了133万余株青海云杉、桦树等优质苗木,良种使用率达97%。同时,完成天然林(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修复任务85.42万亩,保护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生态效益更加明显,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各种野生动物的增多,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收容面积也增加了一倍,救护设施设备进一步充实,收容救护辖区内及周边地区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超50只,形成了立足六盘山,面向宁南和全区,辐射周边地区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格局。

“泾源县这种‘三天一大雨两天一小雨’的气候之前只出现在六盘山附近,随着六盘山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这独属于六盘山的‘小气候’变为了覆盖整个泾源县的‘大气候’,也是从那时起,便有了‘18℃的夏天’这么一说。”看似解释的语句,却是郭志宏对六盘山生态修复成果的自豪,从此,当地农户便吃上了“旅游饭”,每年夏天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 2024-11-01 本报记者 李 涛 马 楠 王 洋 李昊斌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8280.html 1 天高云淡六盘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