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已发表十周年。这十年间,中国文艺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方向和使命,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一股清泉,滋润文艺工作者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文艺工作者的心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和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创新性和时代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创作手法交相辉映,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同时,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等新兴文学形态蓬勃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在文学实践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准确反映时代的脉动和人民的心声,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光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文学批评须进行深层次现代化转型升级
尽管中国文学在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文学批评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项目课题化、学术化、文献考证化等现象。
项目课题化使得文学批评存在一些功利化的行为,有的批评家往往为了完成课题任务而进行批评,忽视了批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学术化则因批评者个人旨趣而成为唯个人而是的学术写作,远离普通读者视野和兴趣后的独语,普通读者觉得与己无关,当然不愿去读。因此我认为,文学批评必须进行深层次现代化转型升级。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批评观念,坚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摆脱功利性和学术化的束缚。批评家应该关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细节的考证和解读上。
其次,要加强批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批评家应该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新时代脉搏和人民心声。同时,要注重对年轻批评家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
最后,要创新批评方式和手段。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文学批评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和交流。同时,要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反馈,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为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2021年8月2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倡导“批评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三大体系”。
在学术体系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文艺理论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这需要悉心耐心体悟文学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语境,深入语境,才能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话语氛围和文学批评学术逻辑。
在学科体系方面,我们要加强文学批评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打破陈旧学术惯例的干扰,培育具有普遍社会共鸣共情的文学批评环境,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在话语体系方面,我们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在自媒体的普遍话语语境和网络视频环境,体悟新时代人民的根本关切,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为终极关怀,面向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文学现代化思考具体文本的优劣好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文学批评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加强批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创新批评方式和手段,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