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位于我国西北生态屏障六盘山西麓。作为宁夏“南大门”,该县拥有788种植物、44.34万亩耕地和75.83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26.22%。
近年来,隆德县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国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战略部署,加速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践行“两山论”打造高原绿岛。
渝河换颜 生态蝶变
隆德县境内渝河全长47公里,自东向西流入甘肃省静宁县葫芦河,最终汇入渭河,流域总面积4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可用地表水资源量1500万立方米,保障着流域内7.8万常住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用水。
20世纪90年代,渝河曾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沿岸分布着几家高污染企业,还有淀粉厂、屠宰场、采砂场……各种工业污染源把大量有害物质排入河中,最终汇入三里店水库,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黑臭。加之沿河公共设施直接排污、居民生活废水无序排放,渝河污染状况日益恶化。
三里店水库是清凉河、清流河的交汇点,污水汇集到此,受污染的河水不仅威胁下游居民的饮水安全,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渝河水质问题,村民们不得不挖掘深层水窖或从屋檐收集雨水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面对严峻的水污染形势,2015年,隆德县正式启动渝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首要任务是切断污染源头,截污与治污相结合。该县封堵渝河沿线27处非法排污口,取缔13家污染严重的马铃薯淀粉厂,关停5家非法采砂场及9家机砖厂,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隆德县还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新建5座污水处理站,建设配套的污水管网连通工程,确保渝河沿线25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在水质净化方面,隆德县同样不遗余力。建设壅水坝、溢流堰等99处水利设施,并修建12座蓄滞净化池及550亩人工湿地,再辅以水生植物种植,大大延长了水流时间,增强自然净化能力。此外,还对三里店水库进行清淤,在渝河两岸实施绿化,打造环三里店水库市民休闲公园及沿河步道,渝河两岸焕然一新。
治水与用水相结合的理念,在隆德县渝河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程,该县将渝河沿线的蓄滞净化池与其他流域的水库联网,构建“联蓄联调、丰枯补给”的供水保障体系。该工程不仅保障了渝河的生态基流,还有效解决了周边农田和林地的灌溉问题,生态造林成活率大幅提升,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
经过不懈努力,渝河水质逐年改善,2017年达到Ⅳ类水标准,次年稳定在Ⅲ类水标准。渝河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这是对隆德县治理模式和经验的高度肯定。
如今,漫步在河畔,映入眼帘的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渝河水浩渺如烟,展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多样性和系统性之美。
“渝河水这么清澈,更显得隆德县山清水秀。”10月27日,来自银川市的游客金堃望着穿城而过的渝河不禁感慨。如今,渝河不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也见证了隆德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念。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隆德县是西北地区“高原绿岛”,汇聚了西北、华北及青藏高原三大区系的主要药用植物,共计90科618种。其中,常用药材品种多达370余种,使其成为国内医药学界公认的“天然药库”,彰显出独特的生态魅力与药用价值。
10月23日,隆德县山河乡二滩村村民们忙着采摘地榆等中药材。今年,该村和宁夏恒瑞元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委托种植合同,建成具马岔林药间作示范基地。该村林药间作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垫资、部门指导模式,种植了黄芩、大黄、柴胡等多种林下中药材共计460亩,并撒播了5540亩柴胡和秦艽。
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及务工就业等方式,基地与当地农户建立紧密联系,直接惠及70余户农户,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截至目前,隆德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7万亩,其中林药间作种植2万亩、野生资源修复和保护25万亩,预计今年林下药材总产值将达1.03亿元。
隆德县致力于将荒山变青山,并进一步转化为“金山银山”。
近3年来,该县完成26.88万亩国土绿化、2万亩森林抚育以及5万亩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通过构建“林产品+林药+林鸡+林蜂”的立体复合生态产业体系,全面盘活山林资源。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预计全年山桃、山杏采集量达2.2万吨,产值9000万元,助农人均增收1451元,实现靠山吃山。
隆德县还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预售交易,9月24日举行了林业碳汇项目预售交易签约仪式。深圳市青研生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悦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涉及43.8万亩林地,预计20年内总碳汇量达116万吨,价值约9280万元,首年签发价值约2000万元。所得收益将用于林场维护,进一步促进生态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为宁夏首例新CCER造林碳汇交易,将对区域的生态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隆德县围绕“植绿、增绿、兴绿”目标,探索“以地换林”与“以林养林”创新模式,加速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至今已培育40家涉林企业,经营管理27万亩林地,并推出20余种绿色有机的“隆字号”农特产品,助力农户人均增收1335元。
守护蔚蓝 生态更靓
10月28日,在隆德县垃圾中转站及运行指挥中心建设项目一标段施工现场,裸露地面已被绿网覆盖,绿草从网孔中探出,紧紧固守着土地;硬化后的水泥路面直达施工区,确保泥土不外露。
“为确保空气质量达标,项目方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扬尘。”项目经理郭昌杰介绍,该项目4月3日开工,预计明年7月竣工。在前期基坑开挖及回填阶段,使用了雾炮洒水车喷雾降尘。为持续降低扬尘污染,施工道路每日清扫洒水,夏季每日4次、秋冬季每日2次,确保作业现场无扬尘等污染。
为守护蓝天,隆德县多措并举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通过定期检查在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增加道路机械湿扫频次,并采取分流、优化绕行路线等手段,加强运输车辆管控,减少道路扬尘。针对汽尘问题,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管理,督促16个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施安装并联网。今年,隆德县已报废各类黄标车及老旧车辆53辆,并劝返重型车辆进城480余辆次,查处货车超载605起。
为治理烟尘,隆德县加快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2023年完成5700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今年计划改造4400户,以减少农村散煤使用污染。同时,深化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实现县城建成区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汽,推进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备。
此外,隆德县持续开展民用散煤治理专项行动,禁止销售不合格煤品,严查露天堆放行为,规范供热企业煤炭运输、存储、使用各环节操作管理,防止煤尘污染。在废气排放方面,重点监管重点企业和汽修喷漆、包装印刷等行业,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
在秉持源头防治与联防联控的理念下,隆德县推进“四尘”综合治理,空气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6%以上,依据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PM_2.5浓度排名,隆德县的蓝天指数持续稳居全区首位。因此,隆德县先后荣膺中国百佳富氧县、“2022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及中国天然氧吧等多项殊荣。
净土清韵 生态焕新
10月28日,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废旧地膜被送到隆德县鑫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经过分拣、破碎、清洗等工序,最终通过热熔工艺转化成塑料颗粒。
2014年前,田间地头的地膜残留问题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该公司每年投入约150万元用于地膜回收,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污水零排放,形成废旧农膜处理完整工艺链。目前,企业年加工废旧地膜能力7000吨以上,有效减少了农业废弃物污染。
该公司负责人霍岩介绍,作为一家集废旧地膜回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环保型企业,在全县13个乡镇设立14个回收网点。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回收地膜6550.85吨,去除杂质后净重3133.974吨。今年目标生产1500吨颗粒,现已生产1100吨。
依托零污染耕地优势,隆德县按照“设施主导、露地补充、订单种植、错季销售”策略,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普及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及智慧农业等技术,已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6.5万亩。
土壤安全关乎民生福祉。隆德县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保持着零污染的记录,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并在全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荣获“优秀”。该县还积极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将可回收利用垃圾转运至垃圾分拣和餐厨垃圾处理车间进行分拣和初加工利用,年分选可回收利用垃圾3000立方米,处理餐厨垃圾1000立方米;不可回收利用垃圾通过焚烧发电方式处置,实现县域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处理,建成投产1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为环境保护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隆德县统筹“植绿与增绿、治水与用水、山绿与民富”三大举措,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激活绿色发展潜能,开辟了一条从“靠山吃山”向“绿色崛起”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功将“两山”理论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
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与秀美的自然风光,隆德县大力发展六盘山肉牛养殖、道地中药材种植、特色文化旅游及生态经济等产业,将沉睡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蓬勃的经济活力,实现从绿水青山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蜕变,为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一条充满希望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径。
环境即民生,青山即美丽,蓝天即幸福。如今,隆德县正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成果,不断巩固其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青山绿水愈发秀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