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回乡种地”何尝不是一种学有所成

沈 琪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家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哪一样都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引导在外人才反哺家乡,也是解决村庄发展“源头不足”“青黄不接”的破题之举。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软环境”,让他们留得住、用得好,更是重中之重。

年轻人“辞职去种地”是无奈之选吗?宁夏女博士吴夏蕊用自己在盐碱地上种藜麦的亲身经历给了我们答案。

原本在河海大学任教的宁夏姑娘吴夏蕊,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得知,藜麦这种植物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耐旱、耐盐碱、耐低温,适宜在盐碱地里种植,这让吴夏蕊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暗下决心要回乡种藜麦。辞职返乡后,吴夏蕊成立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艰苦努力,藜麦这种“洋庄稼”不仅在宁夏大地扎根,更走出国门,让我们看到,年轻人“辞职去种地”有时也非失意之选,拥抱乡村、返乡创业同样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古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今有年轻人“回乡种地”。近年来,像吴夏蕊一样回归乡土、创新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与传统的归田思想不同,今天的年轻人返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耕种,也并非过着隐居山林的诗意生活。相反,从城市到乡村、从按部就班到自主创业,与向下扎根、回归乡土相伴相随的,是干事创业的勇气和诸多不可预知的挑战。那些敢于迈出这一步的年轻人,内心有着饮水思源、反哺家乡的乡梓之情,但更多的,或许是他们满怀着对发展态势的敏锐洞悉、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以及择业观念和职业态度的转变。

这种转变从何而来?首先当然得益于人才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如果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是年轻人返乡的最初动力,那么好政策、好环境则是不可多得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地为激励人才走好回乡创业路,各出奇招、不断创新,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才、专业人才返乡干事创业。拿我区来说,从开展“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束缚青年拔尖人才发展的刚性条件,再到实施农业专技人才“结对帮带”培养……各路“神通”轮番上阵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留住人才,使其能投身家乡建设、支持家乡发展。

其次,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乡村建设日新月异,也是吸引人才返乡“种地”的重要因素。城乡发展的棋盘上,不乏各种挑战,但也存在新的机遇。更何况,乡村本身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从美丽山水到特色产业,再到民俗风情,样样都有可挖掘的潜力。宁夏贺兰山下的紫色葡萄藤,不就为众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追逐梦想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乡村,也正在用自己的广阔胸襟,容纳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逐梦奋斗。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家乡的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哪一样都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引导在外人才反哺家乡,也是解决村庄发展“源头不足”“青黄不接”的破题之举。但吸引青年人回乡创业只是第一步,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软环境”,让他们留得住、用得好,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不能只是某个地方、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多施务实之策、多做有用之举,共同用真诚与厚爱,为返乡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土壤,让乡村真正成为返乡青年的“桃花源”。

退一步看,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带着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和回报桑梓的热忱、向下扎根的勇气,回到家乡播种梦想,在广阔天地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奋斗故事,又何尝不是一种更为难得的学有所成?

--> 2024-11-06 沈 琪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8679.html 1 “回乡种地”何尝不是一种学有所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