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记者尚在学校读书,每月赶赴同心县王团镇实习,那时的同心县,汽车站的黄土经不起大风的“撩拨”,实习一趟回来就灰头土脸。
十多年后,记者再访同心,这里早已焕然一新。宽阔的清水河面、成片的绿地公园,令人全然忘却这里地处我区中部干旱带。从当地居民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咱同心一年一个样,3年不回乡你都认不得回家路。”
80年代,同心县城仅有一座烈士陵园,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公园。而今,人民公园、同心公园、森林公园、长征公园、滨河运动广场等绿地分布在清水河畔。不时有大巴车载着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当地人的休闲娱乐也从打牌变成健身、露营等。
桥多了,路通了,人多了,机会也多了。过去蹲在县政府要补助的贫困户不见了,都忙着务工去挣钱去了。
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水。
10多年来,扬黄工程、集中供水工程、泉水改造、打井打窖等“生命工程”一一落实,我区中部干旱带水资源匮乏和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从没有黄河水到供水普及率达100%,千百年来“喊叫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