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银幕外的石炭井

——工矿小镇因电影重焕活力

本报记者 苏 峰 何娟亮 龚依然 文/图

漫步石炭井老街区,穿越感十足。

葛义红回忆旧时光。

俯瞰石炭井工矿老街区。

近日,由爱奇艺出品的刑侦悬疑剧《风中的火焰》预告片一经推出,热度居高不下,在视频平台预约量超过10万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作为这部刑侦悬疑剧的主要取景地,西北工业遗址的魅力和独特的年代感备受剧迷关注。

2017年,随着石嘴山市积极探寻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石炭井凭借独特的自然地貌、丰富且极具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来新生机。如今,石炭井已成功转型为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吸引众多影视剧组纷至沓来。一部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璀璨星辰般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绿皮小火车》等佳作让石炭井的名字在影视圈中愈发响亮,尤其是去年电影《万里归途》国庆档创下15.9亿元票房,让更多人认识取景拍摄地——石炭井。

从废弃矿区到影视小镇,不同群体因为电影业在这片热土上相识相聚,共同描绘影视小镇新图景。

留守派

“我为废弃矿区代言”

62岁的葛义红是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的老住户。1960年,葛义红的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当时的石炭井矿区,加入支援宁夏的建设队伍。葛义红是矿区辉煌繁荣的见证者,也是见证家乡发生巨变的守护者。

“我熟悉石炭井的每一寸土地,我知道哪里的日落最美,哪个巷口最能体现矿区的灵魂。”葛义红自豪地说。自从石炭井吸引来众多影视剧组的目光,在石炭井土生土长的葛义红主动请缨,成为连接剧组与工业遗存之间的桥梁,义务承担起为剧组寻找最佳拍摄点的任务。

凭借对小镇的“按图索骥”能力和热心肠,全国各地来石炭井置景拍摄的剧组都把她当作“石炭井活地图”,“有事找葛姐”也成为剧组的不二选择。每当剧组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无论是道具采购还是文化传承,葛义红总能在第一时间为其提供帮助。

有一次,《万里归途》剧组来石炭井勘景,为一场关键戏份寻找契合度高的背景。工作人员将“视野开阔、有山有沙漠”等场景需求告诉葛义红后,她将剧组带到了石炭井的玻璃滩。“这个场景我们在全国各地找了3个月,没想到20分钟就被你搞定了。”导演惊喜地说。葛义红推荐的取景地,不仅解决了剧组的燃眉之急,更因为画面效果超出预期,成为影片的亮点之一。

关乎石炭井的大情小事,葛义红几乎无所不晓。“这些工业遗存,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石炭井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石炭井的艰辛与辉煌。”葛义红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爱。她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她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让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石炭井的热情和魅力。

葛义红的努力没有白费。独特的文旅资源为这座工业小镇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随着一部又一部优质影视作品的诞生,石炭井的名字越来越响亮。每逢节假日,很多游客慕名前来拍照、游览,让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几年,石炭井每年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影视产业正在成为石炭井化腐朽为神奇的“笔”,续写着石炭井的传奇和荣光。“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看着家乡一点点变好,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葛义红的笑容如同石炭井的阳光一般明媚。

虽然儿子在成都为葛义红买了房,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她,深爱脚下这片热土,至今仍在石炭井跑前跑后忙活着。

追梦者

“小镇也能拍出大电影”

曾是工业重镇的石炭井,用好用活工业遗产资源,挖掘“三线精神”内涵,推动工业文旅产业“一家牵头百业生”,成为影视创作的热土。

宁夏中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鹏涛,便是这股新生力量的“破壁者”之一。

赵鹏涛是陕西西安人,来宁夏工作20多年。作为一个对影视有着无限热忱的追梦者,多年来他饰演的角色不胜枚举。回想起第一次来到石炭井时的情景,他告诉记者,当时被这里独有的年代气息和工业风骨所震惊。“很多导演、主创人员、美术工作者等,都觉得石炭井特别有特色,在这里找到了‘触电’的感觉。”赵鹏涛说。

2018年,看中石炭井丰富影视资源的赵鹏涛和土生土长的石炭井人房全振一拍即合,成立宁夏中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石炭井影视基地拍摄的吃住行、车辆、道具、群演等工作。“这里独有的地理环境,加上艺术家们在场景上赋予的灵感,我们想把石炭井打造成为一个新生代的现实主义文化旅游影视小镇。”赵鹏涛如此说着,也为之努力着。

“石炭井,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影视创作的宝库。”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赵鹏涛激动地说。为了让石炭井在影视界更有曝光度,赵鹏涛和同事们利用每一次推介交流的契机,将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底蕴,如数家珍般介绍给圈内导演和制片人。从北京的影视论坛到上海的国际电影节,赵鹏涛的身影忙碌而坚定。

赵鹏涛深知,要让石炭井在影视圈站稳脚跟,仅靠推介是不够的。为此,他将中亿影视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石炭井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赵鹏涛和团队将石炭井闲置的焦煤公司公寓楼承包下来,经过重新装修改造,将其打造为有219间房的影视公寓。

今年,赵鹏涛所在的团队在石炭井建立中央厨房,一次可容纳500余人用餐。从剧组的住宿安排,到拍摄场地的协调,甚至是当地特色美食的推荐,赵鹏涛和他的团队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不仅要让导演和演员感受到石炭井的天然魅力,更要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家的温暖。”赵鹏涛说,他走访每一处拍摄地点,确保剧组能够顺利进行拍摄。同时,还积极推动当地居民参与影视拍摄,让石炭井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影视故事的一部分。

“小镇也能拍出大电影,国内也能拍出国外的场景。我所做的,就是架起一座桥梁,一端是石炭井,另一端是影视圈。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石炭井,爱上石炭井,让这里成为影视创作的灵感源泉。”赵鹏涛说,如今来石炭井取景的剧组越来越多,大家认为这里能营造出影视剧需要的特殊氛围,特别是短短1.5小时车程就能找到沙漠、戈壁、湖泊、城市等迥异的地貌和场景,石炭井可谓很“全面”。

斑驳褪色的青砖瓦墙、门窗怀旧的工业厂房、主题鲜明的时代标语……这些一度被闲置的工业遗存,如今“活”了起来,成为拍摄影视剧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2023年,石炭井影视小镇成功吸引《大风吹》《风中的火焰》《你的谎言也动听》等多部由著名电影人监制或执导的影视剧前来置景拍摄。今年,沈腾主演的院线电影《欢迎来龙餐馆》、肖央主演的院线电影《用武之地》等影片也在此置景拍摄。

6年多来,以煤兴业、以文化人的石炭井,凭借影视产业带动就业3万余人次。

制片人

“这里是影视剧的富矿”

走进石炭井,独特的西北风貌宛如一幅雄浑壮阔、波澜起伏的巨幅画卷徐徐铺展。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大地坚实的脊梁,默默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富有年代感的建筑,恰似忠诚的时光守护者,静静伫立,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过往。

“在前期勘景的过程中,团队几乎跑遍了新疆、甘肃等地的影视拍摄基地,始终没有找到心中的理想之地。而当踏入石炭井的那一刻,团队所有人都被深深吸引了。”《大风吹》制片主任石正伟说,这里的景致与影片剧情和风格高度契合,为《大风吹》营造出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奇妙氛围,每一处角落、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与故事对话,给予创作团队无尽的创作灵感。

“这里虽人去房空,但遗留的历史痕迹格外明显,矿山和老建筑完美契合电影场景,独有的工业遗产所呈现的精神气质与电影表达的内容不谋而合。”《天逆骑士·变体》制片人郅东辉为这片独特景致所折服。他说,触摸着这里饱经风霜的墙壁,仿佛能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石炭井的地貌有着西北边境的粗犷豪迈,居住点仍保留着几十年前的原始风貌,非常符合外景拍摄要求,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为电影量身打造,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突击》现场导演郑全斌对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的魅力赞不绝口。

石炭井之所以能征服众多导演和制片人,是因为这里保存着“全国少有,宁夏唯一”的完整工矿行政区遗址,是拍摄各类影视剧的“富矿”,充满时代感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时代特有的绿皮火车,以及大西北独有的苍茫辽阔,深受现实主义、军旅、怀旧、科幻等题材的青睐,加之附近自然景观丰富,既有沙漠戈壁、又有绿洲湖泊,能在短时间内取到多种场景。

近年来,石炭井积极推进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建设,大武口区也主动推介石炭井影视拍摄资源并提供“保姆式”服务。《山海情》《万里归途》《我的父亲焦裕禄》等40余部影视作品先后在此取景拍摄。

专家学者

智引影视绽放光彩

石炭井,这座曾经的煤炭重镇,如今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影视领域绽放光彩。随着北京电影学院与石嘴山市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石炭井影视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对此,众多专家学者对石炭井的影视发展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青年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颋提出,一方面,充分利用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持续为石嘴山市的宣传赋能,努力把石炭井打造成师生实习实践基地和校友创作拍摄基地。通过邀请学院的师生校友走进石嘴山、走进石炭井,激发更多创作活力和专业视角。同时,借助学院教学资源,开展影视人才培养交流,为石炭井乃至石嘴山市培养本土影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石炭井的影视服务功能配套。围绕影视服务功能配套发力,建立石炭井影视拍摄资源名录,建设演员公寓、中央厨房、道具库等设施,并成立大武口区演员工会。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教师徐梁在带队参观完石炭井后,对石嘴山市文旅和石炭井影视小镇的宣传思路提出了新建议。他认为要深入挖掘石炭井的地方文化特色,立足当地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将独特属于石炭井的故事进行挖掘和创作。徐梁表示,还可以通过举办影视文化节、主题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影视人关注石炭井的地方文化,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同时,本土作家、编剧对这片土地也有着天然的归属感,应该鼓励他们以石炭井为背景进行影视创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作品。

“哐当哐当……”乘坐宁夏最高龄“绿皮小火车”,穿梭于矿山和城市之间,目之所及,青山环绕。石炭井原八号泉水泥厂残破震撼的厂区遗址现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契合了悬疑、工业、科幻等题材电影拍摄所需要的故事场景,为电影人提供了最具真实感最原始的场景。

在石炭井这片充满工矿痕迹的土地上,电影艺术正成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本地留守居民,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面孔,如今成为镜头前最真实的风景;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提供场地支持到担任群众演员,甚至参与幕后制作,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石炭井的文化沃土。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外地人士慕名而来,他们或是才华横溢的导演,或是满怀热情的制片人,都被这里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正是这群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使石炭井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而“花香外溢”。

--> 2024-11-12 本报记者 苏 峰 何娟亮 龚依然 文/图 ——工矿小镇因电影重焕活力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39280.html 1 银幕外的石炭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