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份情缘绵延数十年,个中酸甜苦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根本不想割舍,宁愿苦苦相守,默默共度,这便是我对《宁夏日报》的“痴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二十多年前,我对《宁夏日报》有了依赖感。当时,我是厂里的宣传干事,看党报是必须的,看副刊是最大的乐趣。在我看来,基层通讯员对新闻的呈现除了消息、通讯,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见闻变成诗歌散文。而这需要笔法转换,没有接受专业培训的我误打误撞,随性读写,稿子投了一大堆,每日兴冲冲取报读报,但是连个豆腐块都没有登过。虽然有些许失落,可是在不经意间养成了读报习惯,我在“六盘山”副刊汲取能量,找到差距,不断充实。她就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让我慢慢感知诗该怎么写意,散文要如何灵动。我逐渐自如地在新闻眼和文学风里转化,让发现更有深度,让写作更有宽度。
后来,经老师推荐我加入本市作家协会,在更多老师引导下增加创作厚度。其间,写作和发稿量逐年递增,但我始终不敢向《宁夏日报》投稿,只以虔诚之心默读每期文章。收发室分报员问我:总见你盯《宁夏日报》,那个“六盘山”副刊上有你的稿子吗,我帮你盯着。好尴尬呀,我脸红心跳假装接电话逃出那门。一个声音在催促,是时候摸高了。
如果梦想有高度,《宁夏日报》副刊便是我的标高。褪去不知天高地厚的青涩,我应当再跳一次。直到2022年6月14日,在副刊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坐上公交去旅行》。我才知道“六盘山”副刊老师们改稿是多么用心。邮箱里至今保留着编辑老师的留言:“你好,文字自然、通顺。修改建议痕迹发你。希望能有点启发,建议锤炼字句,校对好错别字。”
这些年,与其说我在“六盘山”副刊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不如说学到了踏实务实的写作态度。
是的,如果梦想的高度,正是我要的高度,在这个高地,作者与编者同心同向,努力深耕,让“六盘山”副刊始终自信、坚定地走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