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0”起步,永新村焕新

——塞上江南乡村“变形记”系列报道①

本报记者 徐 琳

11月21日,对于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移民客栈的买学平夫妇来说,是忙碌的一天。红寺堡区乡村振兴学院在此举办培训活动,客栈承接了百人左右的午餐。

“刚开始做民宿的时候并不熟练,顾客多时根本忙不过来,现在,做这么多人的餐食,可以说游刃有余!”买学平自信地说。

“村上这些年民宿旅游发展得好,感觉游客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外出专门学习了厨艺和民宿经营理念。去年,我们填补了村里早期民宿没有独立卫浴的缺陷,打造了11间客栈,没想到一年的收入能达20余万元。”买学平说,做民宿不能只依靠各方支持,自己也要多学多思,再加上一家人的齐心协力,客栈生意才能越来越红火。

采访中,买学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的移民客栈是永新村发展民宿产业的‘2.0’版本。”

1999年,永新村村民从海原县、西吉县搬迁而来,那时只有玉米、枸杞等种植业,属于“靠天吃饭”,村民缺乏致富途径。2017年,永新村瞅准了红寺堡区举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契机,发挥交通优势,谋划民宿旅游。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X”发展模式,探索“旅游扶贫+”思路,以民宿、采摘、美食、研学等特色旅游为主题,开发建设“永新智慧民宿”。

“刚开始只有两户,大家都顾虑重重,不敢搞民宿旅游开发,不相信这里搞民宿能成功。”村党支部书记王浩说,没想到效果大大出乎意料,航空航模节期间民宿爆满。

第二年永新村民宿增至10余家,游客有增无减;2019年增至60家,年户均收入达2万元,带动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永新村也逐渐成为休闲旅游民宿的“品牌代言人”。

“永新村的妇女做菜既好吃又有特色,奈何没有发挥空间。”王浩说,有了前期的积累,他们开始打造民宿产业“1.0”版本,融合移民文化、农耕文化、民宿文化,以“一环串六区”和“马和骆驼”为观光游览环串联六大功能组团,构造出集共享游园、共享街区、共享庭院、共享民宿于一体的民宿旅游新格局。同时,让每户提供1到2种精品美食,全村打造“共享菜单”,每户亮特色、创品牌,减少农户同质化竞争,提升服务水平。

2020年以来,永新村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持乡土文化风格,广种核桃树、杏树、金叶榆,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开展采摘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主妇变厨师、住房变客房、家庭变民宿,“三变”之道让永新村的焕新之路越走越宽。随着民俗旅游发展越来越快,永新村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23年永新村开始打造民宿产业的“2.0”版本。柳泉乡党委副书记金帝介绍,永新村在稳固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文旅融合 农旅融合”为主线,成立红寺堡区乡村振兴学院,承接培训团的餐饮、住宿,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加入民宿旅游产业的农户有60余户,共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全村电商及旅游累计收入达200余万元。

如今,走进永新村,村口大门古色古香,民居小院别有洞天,亭台树木,曲径通幽。每一户民宿门前都有一个带二维码的木牌,扫码后就能看到每家每户的特色菜品,永新牛排、碗蒸羊羔肉、荞麦搅团等特色农家菜令人垂涎欲滴,“民宿智慧”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永新村的民宿产业焕发出无限活力与魅力。

--> 2024-11-24 本报记者 徐 琳 ——塞上江南乡村“变形记”系列报道①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40757.html 1 从“0”起步,永新村焕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