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潮涌塞上万象新

——宁夏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马 越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从2020年的59.6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5.5亿元,年均增速12.76%;

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8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2020年至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106%和11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两年实现三位数增长,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

……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全力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取得显著成效。

(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今年1月19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在“煤”变“油”的背后,是一项旷日持久的科技创新攻关。

从摸着石头过河搞研发,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煤制油项目国产化,团队联合国内20余家单位通过创新研究和协同攻关,完成费托合成催化剂及配套大型浆态床反应器工艺、大型干煤粉气化技术、10万标方级大型空分成套技术、大型压缩机机组等重大装备及材料共37项关键技术国产化任务。

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进入生产运营以来,团队通过大力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形成了5大类、21种产品集群,吨产品煤耗、水耗优于国家先进值,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煤炭间接液化从技术示范向产能储备转化、提升国家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

细看宁夏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绩单,这样的“大国重器”还有很多:

6.3米、7米、10米……天地奔牛不断刷新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开采高度“天花板”,一次次实现在煤炭输送装备领域的技术飞跃,为我国煤炭能源持续稳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吴忠仪表开发的煤化工关键控制阀、大口径核电控制阀、深海石油钻探和西气东输主管线控制阀等取得重要突破;共享智能装备开发的3DP砂型打印设备关键核心技术荣获“全国铸造装备创新奖”。

今年以来,我区紧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改革优化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凝练发布24个重大科技专项指南,精心组织实施“三个100”科技项目,东方钽业“超高纯钽(Ta)、铼(Re)关键制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液体火箭姿控发动机推力室制造技术”2个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维尔铸造研制的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关键零部件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成果,是奋斗的注解,也是科技创新实践的最好证明。

2020年至2023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1.51%增长到1.61%,居全国第19位、西北第2位。

厚植创新沃土,方得硕果盈枝。

近3年,全区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基本实现了翻番,技术合同数量增长三成,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既培育了发展新动能,也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二)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更要不断深化。

近年来,自治区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制定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等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百余件,覆盖基础研究、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涉及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育等各环节的科技创新政策“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如何有效提升宁春系列小麦品种优势,使宁夏小麦种子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历经15年创新研发,宁夏农科院小麦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团队用突破性成果给出答案。

“我们通过国内外引进与本土搜集相结合,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小麦种质资源6056份,摸清了我区22个县(市、区)的小麦种质资源本底情况和演变趋势,抢救性收集了本土珍稀小麦种质资源423份,并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库。”宁夏农科院研究员陈东升介绍,团队运用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强筋、广适性小麦的多重PCR检测体系,首次将新型小麦基因芯片、KASP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应用于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研究,解析了宁春系列品种广适性的遗传基础,明确并克隆了小麦抗逆、适应性等关键基因,为加快种质创新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驱动研究,创新推动发展。

“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培育农业新品种44个,完成枸杞全基因组测序,枸杞、水稻、小麦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

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宁夏不断深化机制,让人才真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人才活力在科技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

近年来,全区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统筹布局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950家,启动建设由马玉山、何季麟院士领衔的六盘山、贺兰山自治区实验室,构建形成了“青年托举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杰出科技人才”梯次培养体系。

培育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既要自身发力,还要积极“借力”。

2022年以来,宁夏先后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直属单位、11个省市、20个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支持区内企业、高校院所与区外20多个省市800余家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合作,通过联合攻关、平台共建、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9500余名区外创新人才参与我区科技创新活动,累计组织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1800余项。

春潮涌动,满庭芳华。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在我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科研机构等11家。宁夏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孵化器和“飞地”研发中心10余家,在上海设立宁夏(上海)人才大厦(科创中心),首批入驻企业23家,形成了“区外研发+宁夏转化”协同创新模式。

从原始创新到技术突破,从深化改革到机制创新,在越行越远的坚实步履和越来越足的坚定信心双向奔赴中,一幅新时代宁夏创新创业创造创富的美好图景徐徐铺展。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竞相奔涌的创新浪潮中,更多创新“关键变量”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我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重要支撑。

--> 2024-11-25 本报记者 马 越 ——宁夏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40861.html 1 潮涌塞上万象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