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法才能守法,懂法才能用法”,提升群众法治观念、守法意识,就要从群众生活入手,用听得懂的语言讲用得上的法律。
12月4日,又是一年国家宪法日。
在这样的日子说普法的事情,意义似乎格外不同。尤其还是直播间普法。据报道,中卫市日前首次通过在线直播方式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评议,1.6万余人涌入直播间观看,5.4万人次点赞评论,“一把手”述法引发热议。
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间述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开展法治自检,让直播间群众面对面听报告、提问题,既把法治建设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交给了人民群众,让述法工作述而有果、述而有效,又能以述法推进“关键少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称得上是一次形式新颖、通俗易懂、贴近民心的普法宣传。在12月4日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时来看这样的新闻,更能深刻感受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的意义所在。
“人人通晓,则犯法者自少”,普法教育是促进全民普法守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普法年年有,但不可否认,传统的贴标语、拉横幅以及发放宣传册、张贴海报等“硬普法”方式,已很难打动群众,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这样的普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的全新要求。
普法接地气,才能动人心。其实,中国古时,就有普法为民、“典”入人心的理念。比如明代就强调法律文本应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因人制宜调整法律传播政策,将法律条文翻译成白话文,编纂成《律令直解》,张贴于全国,以便让老百姓尽快了解律令内容。2021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也明确要求,创新普法内容,适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提高普法质量,形成法治需求与普法供给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纵观全国,近年来各地花样迭出的普法形式也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宁夏西吉县把传统的“春官说词”创新改编为现代的“春官说法”,以“非遗+普法”的模式,让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聚人气;再如,湖南警务纪实观察类真人秀《守护解放西》,让基层民警走入大众视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普法宣传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蓝本……这些生动有趣、别具新意的普法宣传,让我们看到了普法宣传工作更加亲民、专业、精准的发展趋势,也看到了普法供给和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的普法新格局。
一句话,“知法才能守法,懂法才能用法”,提升群众法治观念、守法意识,就要从群众生活入手,用听得懂的语言讲用得上的法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立法为民的本质不会变、普法宣传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会变。从传统的“硬普法”到如今形式多元、内容生动的新时代普法,普法形式的不断创新告诉我们,法制宣传教育切忌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只有借用当下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传播形式,让普法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与追求,才能让法治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